常德西洞庭湖攻略

2024-11-23

一、西洞庭湖的地理位置

1. 具体位置

西洞庭湖位于中国华中地区湖南省汉寿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57ˊ~112°17ˊ,北纬 28°47ˊ~29°07ˊ,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地处沅、澧水尾闾,通江达海,它不仅承接沅、澧二水,而且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汉寿县南部低山丘陵区为雪峰山余脉,其间沧水、浪水、龙池河、烟包山河等 8 条河流也由南向北流入西洞庭湖。常德德山以下的沅水流入西洞庭湖,流入位置为坡头南堤;澧水在花园咀以下的部分流入西洞庭湖,当沅水较低时其部分与安乡流来的松滋、虎渡河等合流入湖。

2. 区域重要性

西洞庭湖是洞庭湖的西部咽喉,作为长江中下游洪流的首个 “承接器” 和防旱 “前哨站”,具有极其重要的区域地位。

首先,西洞庭湖具有强大的防洪调蓄功能。它是长江和洞庭湖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总容积达 21.2 亿立方米,占整个洞庭湖容积的 12.6%,每年能补给地下水约 4.7 亿立方米,调蓄洪水 52.5 亿立方米。是构建洞庭湖湿地乃至长江中下游湿地安全体系的战略要地,在保障长江中下游居民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次,西洞庭湖湿地是鸟类重要栖息地和候鸟重要迁徙通道。区内拥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生态类型,水草繁茂,水产丰饶。黑鹳、白鹤等许多珍稀鸟类都爱栖居于此,每年为全球 4 万多只越冬水鸟提供停歇、栖息和觅食场所,是东亚 — 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通道,是迁徙候鸟活动的重要区域。

最后,西洞庭湖湿地是国家重要种质资源库。西洞庭湖地理位置独特,珍稀濒危物种丰富,现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 430 种、鸟类 226 种、鱼类 112 种、底栖动物 65 种、两栖动物 13 种、爬行动物 20 种、哺乳动物 26 种,是我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和长江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

二、西洞庭湖的历史

1. 发展演变

洞庭湖胚胎发育于全新世早期的平原水系和星散湖沼。现今的西洞庭湖由星散的小型湖沼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具有 “涨水为湖、落水为洲” 的主要特征。在全新世初期,西洞庭湖所在区域仍为河网切割的平原地貌景观,河间的碟形洼地内分布着一些星散的小型湖泊和沼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势的波状起伏以及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这些小型湖沼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如今的西洞庭湖。

2. 治理历程

(1)1954 年,中共常德地委、专署作出治理西洞庭湖的计划。当时,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了 “重点整修、医治创伤、清除隐患、险堤加固、有计划地并流堵口、合修大圈、争取农业丰收” 的整修洞庭湖方针。常德地区依据这一方针,将澧水以南、沅水以北的 39 个垸合修为民主阳城垦殖区、西洞庭湖蓄洪垦殖区一个大垸。在沅水苏家公式以东修成一道大堤以保障冲天湖、柳叶湖、民主阳城垦殖区域田地;沅水南岸尾闾修成一道大堤以保障汉寿南部诸垸;澧水北岸尾闾自金塘至民埠垸修成一道大堤以保障安乡诸垸的安全。

此次治理西洞庭湖,全地区共动员上堤民工 33.7765 万人,抽调干部 9091 人,编成 18 个总队。整修后的西洞庭湖,沅、澧水有了独立畅通的洪道,缩短堤线 300 公里,直接受益田地 160 万亩,新增田地 22 万亩。这次爱国治湖行动为常德地区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患问题,为湖区数百万群众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施全地区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有利的生产条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和发动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一曲惊天动地的凯歌。

(2)1998 年澧南垸溃垸后实施 “平垸行洪、移民建镇”。澧南垸,洞庭湖区 24 个蓄洪垸之一,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与县城隔河相望,土壤肥沃,曾是澧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自有人居住以来,水患一直是澧南垸沉重的话题。1998 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澧南垸溃垸,不得不被动蓄洪,垸子里可谓水洗一空。灾后,澧南垸开始实施 “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居民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垸子,往山上搬迁。2000 年左右,大部分移民都住进了位于乔家河、张家滩两处居民点的新居。

2003 年,澧水再次超历史水位,为保卫澧县县城所在的淞澧大圈的安全,澧南垸首次实施主动蓄洪,把损失减到最低。

西洞庭湖的治理历程,是一部人与水不断博弈的历史。千百年来,特别是近 100 多年间江湖格局形成以来,长江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河湖洲滩发育,湖区人们在肥沃的河湖洲滩筑堤围垸,将荒芜之地开垦为富庶的 “鱼米之乡”。今日洞庭湖区,千亩以上的堤垸有 226 个,大大小小的垸子星罗棋布,犹如一盘人与水下了千百年的棋局。在反复博弈中,有洪水泛滥、惊心动魄,也有稻香四溢、渔歌悠长。

从 1954 年的大规模治理,到 1998 年的 “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再到 2003 年的主动蓄洪,西洞庭湖的治理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着与水和谐相处的方式,努力实现防洪与发展的平衡。

1996 年和 1998 年,常德遭遇了特大洪灾。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亲临常德抗洪一线,指导常德抗洪工作、慰问受灾群众。在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战胜了特大洪灾,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1996 年,全市先后 8 次遭受暴雨高洪袭击,沅水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全市共出现大小险情 7500 余处,较大险情 145 处,其中溃垸性大险 27 处。1998 年,常德市又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境内 4 月至 9 月平均降雨 1432 毫米,比历史同期平均多 508 毫米,仅比 1954 年少 57 毫米。全市 9 个区县 (市) 210 个乡镇 248 万人口受灾,出现了石门县城进水、安乡县安造垸溃决、澧县澧南垸漫溃等特大灾情。面对灾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亲临常德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全市人民战胜了特大洪灾,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西洞庭湖的治理,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考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相信,西洞庭湖将继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西洞庭湖的特色

1. 自然景观特色

(1)沼泽地貌特征,有水浸皆湖,水落为洲。港汊迂回,丘峦突兀,湖外有湖,湖中有岛,渔帆点点,芦叶青青,鱼跃水底,鸥鹭翔飞。春秋四时景色不同,一日之中千姿百态。

西洞庭湖呈现出独特的沼泽地貌,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涨水时,这里成为浩渺的湖泊,水天一色,渔帆在广阔的湖面上摇曳前行,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水上乐章。水落之际,洲滩显露,宛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大地之上。港汊纵横交错,迂回曲折,为这片湿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丘峦突兀而起,与湖泊、洲滩相互映衬,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层次。

春季,万物复苏,西洞庭湖周边的植被焕发出勃勃生机。嫩绿的芦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湖中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似乎在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鸥鹭在天空中翱翔,为这片湿地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夏季,西洞庭湖的水域更加开阔,碧波荡漾。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美不胜收。此时,洲滩上的植被郁郁葱葱,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渔帆在湖面上穿梭,忙碌的渔民们收获着大自然的馈赠。

秋季,西洞庭湖的景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芦叶渐渐变黄,呈现出一片金黄的景象。湖中的鱼儿肥硕,吸引了众多水鸟前来觅食。候鸟们开始陆续迁徙至此,为这片湿地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冬季,西洞庭湖的水面平静如镜。洲滩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宛如童话世界一般。此时,一些耐寒的水鸟依然在湖面上嬉戏觅食,为这片寒冷的湿地带来了一丝温暖。

(2)拥有数万亩自然芦苇林,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

西洞庭湖拥有数万亩自然芦苇林,这片广袤的芦苇荡成为了众多野生动物的天堂。芦苇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在这片芦苇林中,你可以看到各种珍稀水禽的身影。

芦苇林的存在对于维护西洞庭湖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水禽提供了栖息之地,还能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同时,芦苇林也是西洞庭湖独特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游客们带来了别样的视觉享受。

2. 生物多样性特色

(1)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现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 87 科 259 属 414 种。

西洞庭湖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目前保护区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 87 科 259 属 414 种。这些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为西洞庭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生机。

从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再到被子植物,西洞庭湖的植物区系涵盖了多个种类。其中,世界广布成分尤为突出,共有 45 科,占总科的 61.64%。泛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也分别有 13 科和 11 科,占总科数的比例分别为 17.81% 和 15.07%。湿地植被在科的分布区类型上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这也体现了西洞庭湖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植物的研究,了解西洞庭湖的生态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2)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记录到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多种动物,共记录到鸟类 205 种,占全国鸟类物种总数的 15.2%,占湖南省鸟类物种总数的 46.1%。

西洞庭湖是一个动物的王国,这里记录到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多种动物。其中,鸟类资源尤为丰富,共记录到鸟类 205 种,占全国鸟类物种总数的 15.2%,占湖南省鸟类物种总数的 46.1%。

在西洞庭湖的鸟类中,雀形目、鸻形目和雁形目无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鸭科种类最多,有 27 种,其次是鹬科和鹭科,都为 14 种。湿地水鸟共 8 目 90 种,占全国水鸟种类的 33.1%,充分反映了保护区在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上的重要性。

除了鸟类,西洞庭湖还生活着众多的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这些动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中,哺乳动物中属国家 I 级重点保护的有麋鹿,属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的有小灵猫、河麂、穿山甲等。鸟类中属国家 I 级重点保护的有白鹤、白尾海雕、黑鹳和东方白鹳等;属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的有小天鹅、白额雁、鸳鸯等 21 种。

西洞庭湖丰富的动物资源得益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栖息条件。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西洞庭湖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在欧美黑杨清理之后,杨树少了,候鸟多了。以前湖区遍布欧美黑杨的时候,保护区内的候鸟不到 1 万只,如今已超过 3 万只,其中半边湖区域内鸟类种群最多时超过了 1 万只。黑鹳、白鹤、白琵鹭、小天鹅等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加,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最高监测到 78 只。同时,多种珍稀鸟类如小天鹅、白琵鹭、黑鹳、白头鹤、白鹤等也纷纷现身西洞庭湖湿地,为这片湿地增添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四、西洞庭湖的建筑风格

西洞庭湖主要为自然湿地景观,建筑风格多与自然融合,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有用于观鸟、科普等功能的设施,建筑设计简洁实用,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在西洞庭湖,建筑并非是喧宾夺主的存在,而是巧妙地融入这片广袤的湿地之中。用于观鸟的设施通常设置在视野开阔之处,以不打扰鸟类栖息为前提,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观测点。这些观鸟设施多采用木质结构,与周围的芦苇荡、湖泊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科普设施则分布在各个重要区域,以简洁明了的设计向游客传达西洞庭湖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科普场馆的外观设计通常与湿地的特色相呼应,可能会采用类似芦苇的装饰元素,或者以水的波纹为灵感,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建筑内部,展示区域通过图片、文字、模型等多种形式,生动地介绍西洞庭湖的历史演变、生物多样性、治理历程等内容。互动体验区则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增强对自然保护的认识。

这些建筑不仅是功能性的设施,更是西洞庭湖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简洁实用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和欣赏湿地之美的平台,同时也时刻提醒着人们保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

五、西洞庭湖的文化内涵

1. 堤垸文化

洞庭湖堤垸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洞庭湖地区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首先,堤垸文化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洞庭湖区地势平坦,洲土辽阔,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移民前来垦殖。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汇集于此,复杂的方言、多元的民间习俗、多样的饮食风味融合交汇,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人们放下包袱,互相取长补短,致力于开拓进取,创造美好生活。

其次,堤垸文化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品质。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湖区水流紊乱,垸老堤薄,水患频仍。然而,湖区人民在频繁的洪涝灾害中锻造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发奋图强的精神品质。持续千百年的大规模堤垸整修活动,是湖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湖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劳,用肩膀和双手修筑起一道道崭新的大堤和沟渠,形成了今日堤防如织、堤垸如鳞、阡陌纵横的水乡景观。

最后,堤垸文化蕴含着患难与共的意识。共同的经历和处境、共同的利益关系铸就了休戚与共的堤垸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乡、村地域社会,以一道大堤为范围,水利设施为垸内成员所共有,共同享有灌溉资格,承担修护大堤、沟渠的义务。每当洪水威胁家园,垸区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全垸合力抗洪魔。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患难与共的意识更是超越堤垸范围,深化为 “天下农民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的时代精神。

2. 农耕文化与文艺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常德时指出要传承好利用好丝弦、高腔、号子等文化,这为西洞庭湖地区的农耕文化与文艺传承指明了方向。

今年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在常德市召开,会议主题为 “聚焦生态农业、唱响农耕文化、繁荣大美洞庭”,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传承发扬农耕文化、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深入协商。此次会议是湘鄂两省岳阳、常德、荆州、益阳、长沙望城 “四市一区” 政协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政协主席联席会议机制以来召开的第六次会议。

2023 年 1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今年 3 月,湘鄂两省联合印发《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共同推动 “四市一区” 协同发展。在湖南省政协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省联动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助推 “一江一湖四水” 联防联治机制持续完善和 “十年禁渔” 交界水域禁捕盲区全面消除。2023 年洞庭湖总磷浓度同比下降 10%,四市一区国控断面平均水质优良率达到 94%,洞庭湖越冬鸟类达 38.18 万只。组织实施监督协商课题 26 个,联动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和 “洞庭清波” 专项行动 5900 余场,助力解决大小生态环境问题 4800 多个,建言成果转化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效。

会议协商达成 “常德共识”:环湖各地各级政协组织要加强高位协商,推动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打造 “文化 + 科技”“文化 + 旅游” 融合示范区;推进洞庭湖区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交流;携手打造 “天下洞庭” 文旅品牌;加强洞庭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守护 “洞庭清波”。

西洞庭湖地区的农耕文化与文艺传承紧密相连。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岳阳地区的洞庭渔歌、巴陵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等;常德地区的常德高腔、常德丝弦、澧县荆河戏等;益阳地区的益阳弹词、兰溪山歌、南县地花鼓等;荆州地区的马山民歌、荆河戏、荆州花鼓戏、鼓盆歌等传统音乐种类。这些乡土音乐文化形态丰富,具有独特的水文化和巫文化特点,是洞庭湖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洞庭湖水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得到了活态传承。洞庭湖 “水文化” 包括农耕文化、渔业文化、湖区商业文化、精神文化等,其艺术特征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艺术设计与洞庭湖水文化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此外,总书记对常德河街的考察,强调了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这进一步激发了西洞庭湖地区对农耕文化与文艺传承的重视和努力。在总书记的关怀下,像常德高腔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常德高腔传承人彭玲带领团队举办惠民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剧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游玩注意事项

1. 预约 / 门票攻略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提前预约。门票价格合理,成人票 65 元起,学生和老人有优惠哦。

2. 开放时间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开放时间为每日 08:00 - 17:00,建议大家提前规划好行程。

3. 游玩建议

(1)带上望远镜,能更好地观察鸟类。西洞庭湖作为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鸟类资源丰富,带上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鸟儿自由翱翔的姿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穿上舒适的鞋子,方便行走。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面积较大,有湖畔栈道可供漫步欣赏湖光水色,还有可能需要乘船深入湿地内部,舒适的鞋子能让游客更好地享受游玩过程,避免因鞋子不合适带来的不便。

4. 游玩时间

建议安排一整天,充分体验湿地的美景。西洞庭湖的美景丰富多彩,四季景色各异。春季,万物复苏,芦叶嫩绿,鱼跃鸥翔;夏季,水域开阔,碧波荡漾,植被葱郁;秋季,芦叶金黄,鱼儿肥硕,候鸟迁徙;冬季,水面平静,洲滩似童话世界,耐寒水鸟嬉戏觅食。一整天的时间可以让游客充分领略西洞庭湖不同时段的独特魅力。

5. 停车住宿攻略

景区有专门的停车场,停车方便。住宿可以选择周边的民宿或酒店,环境优美,价格适中。推荐汉寿金昆商务酒店、汉寿尚亿商务宾馆、汉寿东升宾馆、汉寿爱琴海主题酒店、汉寿幸福源宾馆、汉寿丽湖花舍、汉寿 168 宾馆、汉寿林丽宾馆、7C 宾馆、湖畔假日酒店 (汉寿万达广场店) 等,这些住宿地点性价比超高。周边的民宿和酒店不仅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还能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西洞庭湖的自然之美和当地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