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常德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23
1979 年 7 月,在全省文物普查中,澧县文化馆的曹传松下乡工作时,发现了常德澧县南岳村旁坦荡平原上一处突兀的土岗。强烈的直觉让他回到土岗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一大包陶片标本,并将考古调查报告送往省博物馆。这一发现,开启了城头山遗址的考古之旅。
1991 年 10 月起,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介钧带领下对城头山进行挖掘,历时 11 年。第一次实测确定了城墙遗址,并对城墙西南转角进行解剖,确定了筑城时间为屈家岭文化中期,距今 4800 年,成为当时已发掘的中国最早的一座城。此后,1992 年至 2001 年间,进行了多次发掘,清理了东门口豁口外河卵石地面、发现了不同时期城墙外坡下压着的壕沟、制陶作坊区、墓葬区、稻田遗迹等,特别是 1996 年至 1997 年的第六次发掘,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发现城头山城墙先后 4 次筑造的地层叠压关系,把城头山建城的时间由 1993 年认定的 5300 年又朝前推进 700 年,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墙。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属屈家岭文化中期,建造年代距今已有 4800 余年。它是中国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被誉为 “中国最早的城市”,是 “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 之一,2021 年 10 月,该遗址入选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地处澧阳平原西北部,东南距澧州古城(澧县县城)10 公里,东经 112°,北纬 29° 附近。总占地面积约 15.2 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近 9000 平方米。
城头山遗址包含公元前 4500 至前 2300 年长江中游地区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堆积,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极其丰富的古城址。遗址内发现了迄今世界最早且保存完好的水稻田遗迹、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城头山空间布局明确,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农业生产区等均规划有序。
1996 年国务院公布城头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后开始建设,2016 年 6 月 7 日正式开园。公园占地面积 662 亩,布局以城头山遗址为轴心,包括入园门楼、游客服务中心、题字碑景点、南门生态广场及环护城河景观带等景点。2017 年,城头山遗址公园外围景观夺得世界建筑节年度唯一的世界景观奖。2022 年,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喜获 “2022 - 2027 年度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称号。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拥有世界最早的稻田遗迹,这一独特的特色使其在众多考古遗址中脱颖而出。在城南壕沟淤泥中,出土了丰富多样的植物籽及动物骨骸,充分展示了当时此地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
距离城头山遗址 1 公里处,发现了距今约 8000 年的人工栽培稻;距离遗址 10 多公里处,则有大量稻田实物标本,其中 40% 有人工栽培痕迹,且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这无疑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据相关报道,城头山古水稻田的发现,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对研究长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世界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依托 “城头山” 古遗址,澧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2014 年 “城头山大米” 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9 年澧县被纳入 “中国好粮油” 行动计划国家级示范县,涌现出众多粮油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在城头山遗址东门豁口角城内,有一个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的建筑基址,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该祭坛黄土台略呈椭圆形,面积约 250 平方米,中间高,向边沿倾斜,在较高部位有五个圆坑,坑中置放大块卵石。在土台至高点有一个径近 1 米,深 0.2 米,底部平整、圆边极规则的坑,坑中平放着一块椭圆形的大卵石。
东缘发现数量甚多的大溪文化早期墓葬,墓坑四角之外各有一座没有随葬品的屈肢葬墓。其中一座墓的骨架葬于一大圆坑中,坑内随葬有牛的下颚骨和鹿牙,但没有陶、石器,专家考证所葬为巫师。
城头山发现和揭露的这座祭坛,是大溪文化早期从事祭祀和宗教活动的大型祭坛。在同时期的各地发现中,它是最大、最完整也是揭露得最清楚的一处。祭坛的建造与筑城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稻作农业密切相关,从大量祭祀坑的存在以及坑内放置遗物的现象中可以看出,其与丧葬祭祀等习俗有关。祭坛以实体的形式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水平和朴素的宇宙观,是我国古代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反映。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断拓展游览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学体验。除了一般的博物馆展览和遗址展示参观内容外,还有考古课堂、考古体验、陶艺坊制陶体验等常态化体验项目。此外,更有插秧、割稻、捉泥鳅等季节性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不同的季节都能感受到独特的农耕文化魅力。
为了丰富研学内容,公园与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合作推出文物修复课程,推出 “跟着爸妈去考古” 亲子游项目。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春耕的劳动常识,感受传统农事的艰辛。陶瓷制作活动区,孩子们一边听老师讲述城头山遗址出土陶瓷的工艺,一边动手制作陶瓷。
在护城河,游客可以乘竹筏绕古城遗址游玩,沿途的舞台表演互动区、陶艺坊、帐篷营地、美食区、大型观景平台、钓场等地游客如织。景区复原古人棚居,成为游客 “打卡地”。夏天,可在护城河钓鱼,采茨实摘菱角,还可在复原棚居住一晚。通过建设仿古建筑、特色民居及商业街道,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打造成特色文旅小镇,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集散地。
丰富的研学体验项目拉近了考古与生活的距离,景区的民俗表演、露天电影、篝火晚会等游乐项目,为研学之旅增添活力,更好地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承。目前,公园正加快建设城头山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澧阳平原文物集中展示基地、农耕文化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不断优化旅游项目和服务,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景区。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地处澧阳平原西北部。其地理位置独特,东南距澧州古城(澧县县城)仅 10 公里,处于东经 112°,北纬 29° 附近。总占地面积约 15.2 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近 9000 平方米。
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澧阳平原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地理单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域。城头山遗址所在的位置,既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古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越。澧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业生产。而城头山遗址就坐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周边有河流环绕,为古代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遗址周边还有山脉作为屏障,既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又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从交通方面来看,虽然在古代交通条件相对较为落后,但城头山遗址所处的位置仍然具有一定的交通优势。它距离澧县县城仅 10 公里,这在古代可以通过步行、马车等方式较为便捷地到达。同时,遗址周边的河流也可以作为水上交通的通道,方便与周边地区进行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
总的来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为古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城址保存十分完好,平面呈圆形,由护城河、夯土城墙以及东、西、南、北四门共同组成,占地达 76000 多平方米(不包括护城河)。其空间布局规划有序,东西与南北两条大道将城内划分成不同区域,包括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农业生产区等。
从发掘情况来看,城头山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在大溪文化一期、二期时,聚落的发展速度迅猛。这一时期正值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时期,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澧阳平原的稻作技术飞速发展,养活了更多人口,聚落也从点到面地扩散开来。同时,城内布局也逐渐丰富,发现了人们用以居住或者进行公共活动的房屋建筑,以及窑址、祭台等。此外,大溪文化二期发现的窑址规模较高、范围较大,旁边还有房屋建筑等附属设施,说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而祭台的使用率也很高,甚至出现了两处祭台共存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祭祀活动的频繁和重要性。
在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民宅保存较好,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有三座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房址,集中分布在城址中心附近。这些房屋建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小型排房、套房和大型殿堂式建筑。
小型排房中间为走廊,两边对称分布小房间,单个居室面积仅 3~5 平方米,表明已有分室而居的现象。套房前为餐厅,后为有四个连体灶的厨房。大型殿堂式建筑室内面积达到 63 平方米,专家推定或为祖庙。房屋因使用功能不同而出现结构上的分化,是这一时期房屋建筑的一大特点。
根据结构人类学家列维 / 斯特劳斯的家屋理论,多间式排房可能代表一个亲族团体,而每一个房屋则代表这个亲族内的一个家庭单位。这种房屋建筑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家族关系。
同时,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这些房屋遗迹内部的空间结构、出土的遗物遗迹以及与周围遗迹的空间关系,结合民族志的情况和同时代其他遗址聚落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例如,大溪文化一期较少的长方形多间排房,可能是城内居民居住的房屋;而大溪文化二期的六座房屋建筑,三座位于窑址附近,可能与烧窑设施有关,另三座分别位于两处祭台附近,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总之,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房屋建筑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家族关系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城头山遗址内发现的迄今世界最早且保存完好的水稻田遗迹、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犹如璀璨的明珠,深刻地反映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高度发展。
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见证了人类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社会的转变。距离城头山遗址 1 公里处,发现了距今约 8000 年的人工栽培稻;距离遗址 10 多公里处,则有大量稻田实物标本,其中 40% 有人工栽培痕迹,且有水坑和水沟等原始灌溉系统,这无疑是现存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古水稻田的发现,不仅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对研究长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世界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驳斥了 “中国水稻是由南亚传来的” 这一传统观点。依托 “城头山” 古遗址,澧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城头山大米” 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澧县被纳入 “中国好粮油” 行动计划国家级示范县,众多粮油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是大溪文化早期从事祭祀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城头山遗址东门豁口角城内,用黄色纯净土筑造的建筑基址,黄土台略呈椭圆形,面积约 250 平方米,中间高,向边沿倾斜,在较高部位有五个圆坑,坑中置放大块卵石。在土台至高点有一个径近 1 米,深 0.2 米,底部平整、圆边极规则的坑,坑中平放着一块椭圆形的大卵石。东缘发现数量甚多的大溪文化早期墓葬,墓坑四角之外各有一座没有随葬品的屈肢葬墓。其中一座墓的骨架葬于一大圆坑中,坑内随葬有牛的下颚骨和鹿牙,但没有陶、石器,专家考证所葬为巫师。这座祭坛在同时期的各地发现中,是最大、最完整也是揭露得最清楚的一处。它以实体的形式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水平和朴素的宇宙观,是我国古代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反映。祭坛的建造与筑城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稻作农业密切相关,从大量祭祀坑的存在以及坑内放置遗物的现象中可以看出,其与丧葬祭祀等习俗有关。
城头山遗址从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以及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方面,生动地展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
古城遗址见证了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城址保存较好,平面呈圆形,由护城河、夯土城墙以及东、西、南、北四门共同组成,占地达 76000 多平方米(不包括护城河)。其空间布局规划有序,东西与南北两条大道将城内划分成不同区域,包括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农业生产区等。在大溪文化一期、二期时,聚落发展迅速,正值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时期,澧阳平原的稻作技术飞速发展,养活了更多人口,聚落也从点到面地扩散开来。城内布局逐渐丰富,出现了房屋建筑、窑址、祭台等。大溪文化二期发现的窑址规模较高、范围较大,旁边还有房屋建筑等附属设施,说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祭台的使用率也很高,甚至出现了两处祭台共存的现象,反映出当时祭祀活动的频繁和重要性。
氏族墓葬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丧葬习俗。在城头山遗址的墓葬区,清理了近 600 座墓葬,出土了石器和可修复陶器 3000—4000 件。墓葬的分布和随葬品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家族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型祭坛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作为大溪文化早期从事祭祀和宗教活动的大型祭坛,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神灵、祖先的场所,也是社会凝聚力的象征。从祭坛的规模、结构和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展示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在城南壕沟淤泥中,出土了丰富多样的植物籽及动物骨骸,充分展示了当时此地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遗迹,不仅证明了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能力。
此外,酒文化、制陶文化等也在城头山遗址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发掘的 10 座陶窑,其中 7 座位于城址中部,构成了完整的制陶区。还发现有斟酒器陶鬶和贮酒器陶瓮,陶鬶、陶觚和陶温锅的发现,说明城头山及周边地区,5000 年前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陶温锅的发现,证明在城头山已出现了酒肆(酒店或酿酒手工作坊),从而将卖酒行业的出现大大提前。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开放时间。7 月 1 日 - 9 月 30 日,开放时间为 8:30 - 16:30;10 月 1 日 - 次年 6 月 30 日,开放时间为 8:30 - 16:00。如有调整,以景区当日公告为准。游客在前往之前最好查询一下景区的具体开放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门票价格在 15 元 - 75 元不等,具体价格可能会因季节、活动等因素有所变化。游客可以在景区售票大厅或线上平台购买门票。建议游览时间为大半天至一天,这样可以充分领略景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边交通较为便利,游客可根据自身位置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前往。如果是自驾,可以使用导航软件准确到达景区;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可以查询当地的公交线路或长途客车信息,确保顺利抵达。
景区内部分项目可能因季节或天气原因有所调整,建议提前了解。例如,一些户外活动可能在恶劣天气下暂停,或者某些季节性的花卉观赏项目可能只在特定季节开放。
参观历史文化景点可选择购买讲解票,以便更好地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景区,讲解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保护遗址,爱护文物,请勿在文物上涂写、刻画。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文物。
维护园内自然生态环境,请勿采挖野菜、捕捞水生动植物。保持景区的自然生态平衡,让后人也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保护园内环境卫生,请勿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共同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游览环境。
除残疾人轮椅、儿童推车外,未经许可的一切车辆严禁入内。这是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景区的秩序。
严禁携带危险物品和动物入园。危险物品可能会对游客和景区造成安全隐患,动物可能会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或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
为了您的安全,园内禁止游泳、翻越栏杆、攀登遗址。遵守景区的安全规定,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静园时,请自觉离园。遵守景区的开放时间,在闭园前及时离开,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