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澧州古城攻略

2024-11-23

一、历史悠久的澧州古城

(一)古城的起源与发展

澧州古城自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 555 年)始置澧州,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一直作为州府所在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12 年废州为县,以澧水命名,相沿至今。

隋朝时改澧州为松州,筑城在澧水河南面,据说就是澧南广福村太平庄遗址。唐宋时期,城址经常变更,在今天的澧县县城也有建过城。元贞二年(1296 年),元成宗将州治迁到新城,设在新洲镇,以新洲为路治。元顺十六年(1356 年)倪文俊攻陷澧州,元帅孙毅、万户许寿、张必先将镇迁到唐代李泌所筑新洲城,后因战乱被废弃。元顺二十四年(1364 年),朱元璋置湖广等处中书行省,以澧州为府。明洪武五年(1372 年),澧州回复到旧治,即今天澧县县城范围。当时总制萧杰率领士民垒土为城,城墙简陋。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千户施礼修葺,仍不坚固。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成祖永乐元年(1404 年),调动荆州、常德、永定三卫和本所的军民,取土垒土,将土城外砌以城砖,建成了 “高一丈五尺,上加女墙,周长九里三十步,外有壕” 的雄伟城墙,城内还有游川门等五门,东门城楼称江山胜概楼,是当时澧州名胜。

宪宗成化年间(1469 年),因水势暴涨,城墙坍塌殆尽。守备都指挥柴政命本所千户任谦重修,恢复旧观,并建文良制以阻遏水势。世宗嘉靖己未年(1559 年),分守参政刘廷诰更东门为澧阳门,南门为兰江门,西门为石慈门,北门为松滋门,游川为金川门。神宗万历十年(1582 年),因水患而补修加固过的城墙又进行了一次重修,军民共修,军修三分,民修七分。明朝末期,战乱频繁,城墙毁坏严重。如今城墙墙体上还有颜色较浅、风化严重的老城砖,极可能是明代所制造。有人说遇仙楼西侧下层、南门左右及二牌楼一段下层墙身,应该是明末或清初所筑。月台北侧城堤的民居墙体上,还砌有明末督修城墙记事碑残体两块,可见 “崇祯十二年菊月(秋季)”“督官,粮官” 等字样。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州宋永穆仍然按照明代名称命名五门。康熙六十年,知州黄炎在东门江山胜概楼的旧址上建了紫气楼。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州锡尔达重修城垣,周围长一千四百七十二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三尺,垛口有三千三百六十八个,上用砖砌,下用石头奠基。更改五城门东为荣绣、南为晏澧、西为澹江、西北为金牛、北为清风,并在东门至南门适中处建小南门,古城墙就有了六个城门。此后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同治六年(1867)先后十次修复城垣,但目前墙体上仅留有三处记事碑(砖)刻。《直隶澧州志》记载 “道光二十一年,育婴堂前倒阙城身数丈,州牧延禧捐修”,此次修葺留存的碑刻在兰江公园内依然可见。城墙用条石青砖和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基脚条石之间凿有束腰形深槽,浇上铁水衔接加固。墙体中间填土夯实,六座门均为单圆拱,并建有门楼,门楼前护城河上架有吊桥。同治大修时,城墙上有垛口 1142 个,垛宽 3 米,高 1.7 米,厚 0.7 米,另还修筑了十二座炮台,至清末民国初,城体尚属完整,门楼俱在。同治元年六月 “蛟水大涨”,城体因为水势冲击多达六处崩裂溃决,2004 年澧县一中修建塑胶运动场及观礼台,挖掘到 1.5 米以下土层的时候,可清楚地看见那次墙体溃决冲刷来的泥沙和城砖。

根据《直隶澧州志・澧州治图》和《澧县志・1949 年澧县县城图》,古城墙的旧貌为:南临兰江,有南门洲、仙眠洲、牧马洲和襄阳洲,大小四洲间水道纵横交错,城墙从遇仙楼北折,经东门(月台)至敌楼拐,再往北偏西百余米后西向经旧面粉厂南侧至北门,再过万寿宫,经古金牛街北侧再斜穿旧纺织厂西区到小西门,再往省蚕科所养殖基地东面由一中西侧到大西门直抵现在依然存留的一段 1200 余米老城墙连接到遇仙楼。

1943 年,东门、大西门城身遭到日军轰炸,数处被毁。解放后,1950 年年底,县政府主持整修敌楼拐至大西门城墙,加高 0.5 - 1.5 米,后又多次修补,水患才得到平息。1973 年澹水河改道,古城堤西、北堤段逐年平整,修建起公路、街道、厂房和住宅,加上澧水大堤县城段往南移,古城墙防洪功能就日渐消失。

(二)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1. 境内有传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夫人安营扎寨之处的 “夫人寨”,遗址尚存。

在澧县城西北 40 公里的闸口乡与金罗镇交界处,亦即天供山省级森林公园内,有个夫人寨。这里为武陵山余脉尾端,既是长江之南通往澧州的腹地,又可俯瞰澧阳平原和洞庭湖。李自成兵败北京后,和夫人高桂英折返向西,逃到了澧州。高桂英看中澧州,是因为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拥兵百万时就已屯兵澧州,熟悉此地。来到澧州时,这里还是田王寨,寨主田王为害百姓,民愤极大。高桂英决心占领此寨,一则为民除害,二则作为栖身之处,与老木寨、和尚洞形成掎角之势。她先是强攻,不敌山上的滚木礌石。后来想到黄土高坡上能爬陡坡、攀悬崖的大山羊,便在一个深夜,先安排一路人马在山寨北坡吸引田王注意,自己带领一路人马来到山势陡峭的寨子南面,在山羊的角上悬挂灯笼,屁股后面系铁桶放鞭炮,士兵督赶山羊上山攻寨。山上守兵将滚木礌石放完后,高夫人抓住战机,带领人马杀上山,田王弃寨而逃。高夫人夺得山寨之后,在山上以主寨为中心,又分设了四个小寨,建了聚义厅、帅堂、将室、兵营、瞭望塔,辟了校场,挖了战壕。战壕挖成后,引来清泉,壕内生长出扁担长的鱼。同时,高夫人在山寨脚下兴建了一座上、下三进的寺庙,名为牙前寺,寺内供着西天佛祖和关帝爷的神像。在此期间,高夫人打着 “均田”“免粮” 的旗帜,赈粮济民,深得百姓拥戴。1664 年,即康熙三年,高夫人及其部队作为满清的心腹之患,仍在被追剿之中。澧州知府经高人指点,带领官兵驻守在龟沙口,企图挖断夫人寨的龙脉,困死高桂英。前一天晚上挖,第二天清晨又复了原,接连多日都是如此。到了八月的一天晚上,知府大人做梦,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手牵孩童,孩童口里念念有词,知府破解其意后,在挖断岗处打进数根桐树树桩,断了夫人寨的脉气,满清官兵呼啸而上,山寨即破。高夫人正值临产,将小儿丢入水沟,迎战来敌。边战边退至上马礅时,只剩八名贴身女将,高夫人命令她们突围,八名女将战到最后俱饮剑自刎。高夫人那灵性十足的坐骑奔来,高夫人翻身上马,马为了救主,四蹄一蹬,蹬断了高夫人平时上马、下马的垫脚巨石,护着高夫人逃离了山寨。

  1. 民间故事 “孟姜女”,传澧州的新洲为她的出生地,附近嘉山上有姜女祠、望夫台、洗衣石等遗迹。

嘉山孟姜女的传说在古澧州地区广泛流传。据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所录的晋代卓云《孟姜女列传》的记载,孟姜女为秦黔中郡慈姑县(即今澧县)人,家住嘉山、澧水之东的孟姜垸。姜家家境殷实,孟姜女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礼,女红颇精。当地有每年三月桃花水涨之时,士女执兰招魂的习俗,孟姜女尚幼,一次随父前去观玩,却一到即返,说:“男女混杂,有何观焉?” 其父惊喜,言:“吾姜族得奇女子也。” 几年后,姜家在澧水之阴的翠麓之阳修造宅第、花园、荷池,孟姜女初长成,如花似玉,却足不出户,静守闺帏。翠麓南麓之西住着范姓人家,其子范喜郎虽家贫但饱学博览,心地善良。秦始皇北筑长城,范喜郎被先后两次抓去服徭役和苦役。第一次逃回来时,跳进姜家花园,藏匿在树上,孟姜女在荷池沐浴时听到男子咳声,侍女用长篙朝树上猛打。范喜郎下得树来,面红耳赤,将逃役躲差之事相告。孟姜女同情他,又见他仪表堂堂,举止端正,且自己值 “当嫁” 年龄,春心萌动。经双方父母同意,准备在姜家成亲。但刚要入洞房时,差官来抓范喜郎,他因逃皇差,又被罚服三年苦役。范喜郎被押上路,孟姜女哭送十里。孟姜女天天来到嘉山最高处的台地望夫,此台传为 “望夫台”。望夫台旁有 “恨石”,每次望夫,孟姜女总要将它当成无道的秦君,狠狠地掐它几下,石头上便留下若干指甲痕。孟姜女还将拄来的竹竿插到望夫台旁,久之长成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遮住了视线,她用绣花针一下一下将其刺成细丝垂下,此竹传为 “丝竹”。孟姜女乘竹排,渡云梦,翻越千山万岭,来到榆林地段的长城脚下,得知范喜郎早已去世,大哭三昼夜。

  1. 有范仲淹遗留的洗墨池,有开国元勋蒋翊武的塑像等。

范仲淹少年时代随继父、母亲流寓安乡县,在安乡县城澧水河畔的书院洲兴国观读书。后来,他又来到澧州城西借居求学,屋前的一口池塘,因为每天清洗毛笔使池水成为黑色,后人命名为洗墨池。如今,洗墨池在澧县一中院内,一亩见方,四周镶嵌石块,岸上垂柳依依,南岸立一石碑,上书 “洗墨池” 三个大字,旁边立有一座范仲淹大理石雕像,像座上镌刻着一段文字,介绍范仲淹少年时代在澧州读书洗墨的故事。传说范仲淹少年时代 “适来武子之乡,常慕文山之学”“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这里的 “武子” 即车武子车胤,东晋朝吏部尚书;“文山” 即李群玉,唐代澧州诗人。车胤生长于安乡县县城与澧县县城之间的新洲,即今津市市新洲镇车渚村。车胤家道中落,贫困不堪,但 “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夏夜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读,以夜继日焉”。

二、独具特色的古城风貌

(一)丰富的文物资源

常德澧州古城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根据 2020 年最新统计,城中文物数量达 630 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6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 处。这些文物见证了澧州古城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多样的景点特色

  1. 古城墙:澧州古城墙保存相对完好,长约 2000 米,高 3 - 5 米,属于明清古建筑。城墙基均用条状青石垒筑,墙体砌青砖,中间填土夯实,设有六门道,上建门楼,护城河上架有吊桥。2006 年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2013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显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如今,城墙上斑驳的苔藓,砖缝里扎根的蕨草,丝毫没有侵蚀掉古城墙坚固的风骨。站在城墙上,可俯瞰古城风貌,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1. 澧州文庙:澧州文庙始建于宋代,现建筑为清朝末期所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 8000 平方米,内有头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等招牌古建筑。门前的一对石狮是明代华阳王府的遗物,东边的字幅 “德侔天地”,西边的字幅 “道冠古今”。状元桥置于泮池之上,相传只有当地中了状元回家朝拜孔子,或皇帝巡视祭孔子时,才能踩过此桥。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三道门,又称戟门,门面宽三间,平时只能开启东西二侧门,中门要待当地中了状元后祭奉孔子时才能开启。大成门前后台阶和大成殿露台前各嵌一块五龙陛,雕刻精美。大成殿原名宣王殿,是文庙内的主体建筑,全殿占地 600 多平方米,盖黄色琉璃瓦,殿四周有回廊,由四十八根大型杉木立柱构成,檐下斗拱交错,梁坊均油漆彩绘,门上浮雕戏曲人物、花草鸟兽等纹饰。原殿内正中央供奉的是孔子图像,现塑造的孔子铜像,为儒商王焕庆先生捐赠,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孔子铜像。

  1. 澧浦楼:又名遇仙楼,俗称八方楼,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内置旋状木梯,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据《直隶澧州志》记载,相传南宋乾道年间,太守乔逊在此遇见吕洞宾,便建八方楼,在楼西沧堰之上相应建有遇仙桥。澧浦楼离澧州古城墙很近,可一起游玩。站在澧浦楼上,可揽澧城风光,感受古城的魅力。

  1. 古桥梁:澧州古城保存下来的古桥梁数量最多,各种设计特色都有,称得上明清古桥博物馆。其中,多安桥是湖南境内现存最大的古石拱桥,位于澧县澧阳镇东侧,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建在澹水河上。多安桥始建于清乾隆 51 年(1786),后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州牧安佩莲倡续建,分巡岳常澧道多赉督修,于道光元年(1821)仲夏竣工。多安桥全长 211 米(包括引桥),宽 8.7 米,共十一拱,九墩两台,桥身弧形。桥面两侧立石栏,中有桥亭,桥头各立石坊一座,碑刻二十余通。桥拱跨径 10.5 米,拱圈厚 0.3 米,桥墩砌成舟行,长 18 米,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形尖状。桥墩基础为木桩地钉基础。多安桥规模宏伟磅礴,造型古朴大方,建造独特新颖,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1. 其他景点:洗墨池、遇仙桥、石拱桥、余家牌坊、兰江广场、新建人物塑像、纪念碑等景点也各具特色。洗墨池在澧县一中院内,是范仲淹少年时代借居求学时,每天清洗毛笔使池水成为黑色的地方。如今,洗墨池四周镶嵌石块,岸上垂柳依依,南岸立一石碑,上书 “洗墨池” 三个大字,旁边立有一座范仲淹大理石雕像,像座上镌刻着一段文字,介绍范仲淹少年时代在澧州读书洗墨的故事。遇仙桥位于澧浦楼西北 30 米处的东府堰上,是一座九曲折桥,桥墩保存完好。余家牌坊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是澧州古城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兰江广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新建人物塑像和纪念碑则展示了澧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

三、优越的地理位置

澧州古城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洞庭西岸,澧水下游。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连荆襄,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冲,是连接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南接武陵,使得古城能够与南方的繁华之地紧密相连,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通巴蜀,为古城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文化元素。东濒云梦,广阔的水域不仅赋予了古城秀丽的自然风光,还为水上交通提供了便利。

澧州古城乃九澧门户,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军事战略要地,各个朝代都对其高度重视。同时,这里也是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来自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带来了丰富的商品和多元的文化。

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古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澧水的滋润使得周边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古城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洞庭西岸的丰富水产资源也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总之,澧州古城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独特的建筑风格

澧州古城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城墙均用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墙体两侧砌砖,中间填土夯实,这种独特的建造方式既保证了城墙的坚固性,又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基脚条石之间凿有束腰形深槽,浇上铁水衔接加固,使得城墙更加稳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城内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保留了大量的古民居、古街道和古寺庙等历史遗迹。漫步在古城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

古民居错落有致,青瓦白墙,木质门窗,雕梁画栋,尽显古朴之美。古街道狭窄而蜿蜒,青石板路光滑平整,两旁店铺林立,旗幡招展,让人仿佛看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古寺庙庄严肃穆,飞檐斗拱,琉璃瓦顶,钟声悠扬,为古城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澧州古城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如澧州文庙、澧浦楼、多安桥等。澧州文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 8000 平方米,内有头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等招牌古建筑。门前的一对石狮是明代华阳王府的遗物,东边的字幅 “德侔天地”,西边的字幅 “道冠古今”,彰显着文庙的庄严与神圣。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三道门,又称戟门,门面宽三间,平时只能开启东西二侧门,中门要待当地中了状元后祭奉孔子时才能开启。大成殿原名宣王殿,是文庙内的主体建筑,全殿占地 600 多平方米,盖黄色琉璃瓦,殿四周有回廊,由四十八根大型杉木立柱构成,檐下斗拱交错,梁坊均油漆彩绘,门上浮雕戏曲人物、花草鸟兽等纹饰,工艺精湛,美轮美奂。

澧浦楼又名遇仙楼,俗称八方楼,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内置旋状木梯,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相传南宋乾道年间,太守乔逊在此遇见吕洞宾,便建八方楼,在楼西沧堰之上相应建有遇仙桥。澧浦楼离澧州古城墙很近,可一起游玩。站在澧浦楼上,可揽澧城风光,感受古城的魅力。

多安桥是湖南境内现存最大的古石拱桥,位于澧县澧阳镇东侧,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建在澹水河上。多安桥始建于清乾隆 51 年(1786),后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州牧安佩莲倡续建,分巡岳常澧道多赉督修,于道光元年(1821)仲夏竣工。多安桥全长 211 米(包括引桥),宽 8.7 米,共十一拱,九墩两台,桥身弧形。桥面两侧立石栏,中有桥亭,桥头各立石坊一座,碑刻二十余通。桥拱跨径 10.5 米,拱圈厚 0.3 米,桥墩砌成舟行,长 18 米,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形尖状。桥墩基础为木桩地钉基础。多安桥规模宏伟磅礴,造型古朴大方,建造独特新颖,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总之,澧州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历史遗迹众多,是一座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和品味的历史文化名城。

五、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远古文化的见证

  1. 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逾今 8000 年的人工栽培稻谷,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地位。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1985 年澧县文物考古人员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该遗址,同类遗址尚有十多处。1988 年 11 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经批准进行了部分发掘。彭头山遗址处在高 5 米的土岗上,总占地面积近 10000 平方米,周围地势开阔平坦。此次发掘主要清理了新石器早期灰坑 15 个、墓葬 18 座、柱洞 24 个、灶两处、居住面残迹 1 处。出土了大量陶器、少量打制石器和磨制装饰品,其中有用黑色燧石磨制成圆棒状穿孔佩饰,说明当时穿孔技术已相当发达。陶器以夹炭陶为主,已修复罐、缽、盆、支架等器物百余件。夹炭陶质地疏松,里胎壁厚薄不匀,有拍印的粗绳纹、刻划齿牙纹、指甲纹等。陶器多用粘贴等原始手法。这里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 —— 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彭头山遗址于 2001 年 6 月 25 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八十垱遗址发现的大量完整形态人工栽培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也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环壕聚落。

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夹河北岸,面积约 3 万平方米。遗址可分早、中、晚 3 期,文化堆积主要属彭头山文化时期,年代距今 8500~7500 年。1993-1997 年先后 6 次发掘,完成发掘面积 1500 平方米。发现环绕聚落的围墙、挡水坝,以及大量的墓葬和以杆栏式建筑为主的居住房址。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百余种植物杆茎与果核。出土的数万粒完整形态的炭化稻谷、稻米,对稻作起源与原始农业的产生、对研究中国史前聚落起源、形态和环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八十垱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环壕聚落,极大地丰富了彭头山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聚落形态的起源、发展及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2001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城头山古城址是世界上最早的稻田和中国最古老的城,代表了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展高度,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城头山古城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 10 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 4800 至 6000 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遗址文化内涵包括城垣、城门设施、早期环壕和后期护城河;居住遗址、制陶遗址、祭坛遗址、道路遗址和墓葬遗址。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 340 米,内圆直径 325 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 35 米,总计占地面积 15 万多平方米。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古城址的发现,代表了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展高度,表明它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并将改写中国的史前史,至少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1992 年和 1997 年,城头山遗址两度荣获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 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该遗址被评选为 “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 之一,2015 年,建成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获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是国家文物局正式授牌的全国 55 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之一。2023 年,该公园被文旅部纳入 10 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之长江文明溯源之旅;城头山景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历史文化的沉淀

  1. 有 6000 年前的城头山出土文物的展示。

城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陶器、石器、精美玉器及 77 种以上植物,其中稻米有粳稻和籼稻,米粒似经过脱粒加工,还有大量湿生杂草类植物和 20 多种饲养和野生动物的骨骸。这些文物展示了 6000 年前城头山先民的生活风貌和文化成就。

  1. 古城风景秀丽,原有城内八景和城外八景,遗址均存。

澧州古城风景秀丽,历史上有城内八景和城外八景。这些景点不仅展现了古城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这些遗址依然存在,成为了游客们探寻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六、游玩注意事项

(一)交通与住宿

  1. 交通方式:

    • 自驾:可通过二广高速、津澧大道等道路到达澧州古城。导航软件可准确引导至目的地,景区周边有多个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停车。

    • 公共交通:可乘坐火车到达澧县站,再转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澧州古城。澧县的公交车线路覆盖较为广泛,可查询具体的公交线路和站点信息。

  1. 住宿选择:

    • 酒店:澧县有多种类型的酒店可供选择。如城市便捷酒店(澧县桃花滩店),房间干净卫生,环境优雅,还有无敌窗景;澧县吉美酒店,房间不错,干净卫生,提供洗衣服务;桃花滩宾馆,体验很棒,干净卫生,还有棋牌房和套房等房型;澧县弟兄宾馆,服务很好,干净卫生,有棋牌房和套房;澧县明凯酒店,体验很棒,干净卫生,有家庭房;澧县国泰大酒店,房间不错,体验很棒,有棋牌房;澧县祥瑞大酒店,体验很棒,干净卫生,有棋牌房和宠物友好服务;丽都酒店(津澧大道店),干净卫生,体验很棒,有家庭房和套房;澧县澧州国际酒店,有套房等房型。

    • 民宿:在澧州古城周边,也有一些特色民宿可供选择。这些民宿通常具有独特的装修风格,能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饮食与购物

  1. 特色美食:

    • 澧县十大特产十大小吃丰富多样。十大小吃有蟹甲一方、黄精土鸡汤、酸汤鸭嘴鱼、生煎牛肉包、小蒜米、瓜蒌籽、桑葚干、道河腊香干、麻辣香酥鸭、土黑猪肉钵。

    • 澧州美食季中有众多美食推荐。早餐有王饺儿的加肉馄饨凉面,尹记筒子骨的水饺,汪四吧的水饺,百合园刘聋子的汽水肉和油糍粑,眼镜粉馆的麻辣牛肉粉等。正餐推荐春风里的姜辣凤爪海鲜汇,23 号竹园的茶油鸡熏腊肉,芙蓉小院的手抓羊排等。宵夜到虾港 2 号吃虾,啾啾烤串吃蟹钳牛油,康吧烧烤的烤鸡腿和香干等。

    • 澧州十大名菜有秘制乌龟、杨家坊红烧蛇、冬吧生态水鱼、道河千丈、洞市羊肉钵、涮锅雪花牛肉、鲟龙戏珠、太青腊猪蹄、茉莉酸汤鱼、桐山土鸡等。其中太青腊猪蹄选用皮薄、肉嫩、体重适宜的澧县太青山家养猪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口味独特。道河千张质地细嫩,页片薄,筋丝好,口感佳,炖在肉、鱼、海鲜中,为城乡上等佳肴。

  1. 购物场所:

    • 常德澧县万达广场是一个商业城市综合体,有众多品牌入驻。商业面积约 11 万㎡,重磅营造场景、品牌内容全面升级、打造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引领全市综合商超的新标杆。在这里可以购买到各种时尚生活、服装、百货、超市等商品。

    • 和瑞欢乐城也是澧县的商业地标之一。欢乐城・万象金街是常德首个下沉式主题商业广场,津澧首个地下商业街,有潮流风尚区、时尚名品区、风情生活区、儿童天地区、美食广场区、主力业态区等六大区域,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

  1. 饮食卫生与购物陷阱提醒:

    • 饮食卫生方面,选择干净整洁的餐厅就餐,注意查看餐厅的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的健康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水源,以防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

    • 购物时,要注意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在景区周边的购物场所,要警惕价格虚高和强买强卖的情况。可以多比较几家店铺的价格,理性消费。

(三)安全与环保

  1. 人身安全:

    • 在游览澧州古城时,要注意自身安全。古城内有一些古建筑和狭窄的街道,行走时要小心脚下,避免摔倒和碰撞。在参观古城墙、澧浦楼等高处景点时,不要攀爬栏杆,以免发生意外。

    • 如果参加水上活动,如乘坐竹排等,要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穿戴好救生设备。

    • 注意防范扒手和诈骗。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避免上当受骗。

  1. 环境保护:

    • 遵守景区规定,不随地乱扔垃圾,保持景区的环境卫生。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内,或者带出景区处理。

    • 不破坏景区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不要在古建筑上乱涂乱画,不要采摘花草树木,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 节约用水用电,减少能源消耗。在景区内,要合理使用水资源和电力资源,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