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人类活动的起点

2024-11-18

一、常德的历史深度

常德,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据考古发现,约 50 万年前,人类就已在常德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虎爪山遗址便是有力的见证,它位于津市窑坡渡乡董家村,1988 年被发现。该遗址分布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出土有石核、石片和石球三大类石制品。其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晚段,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一处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计划。虎爪山旧石器的发现将常德地域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 50 万年。

此外,常德境内还有众多重要的考古遗址。如澧县城头山遗址,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极其丰富的古城址。考古发掘显示,城头山遗址包含公元前 4500 至前 2300 年长江中游地区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堆积。还有填补湖南古人类化石空白的 “石门人” 化石和湖南唯一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 “燕儿洞” 等。这些遗址见证了常德地区从古至今的人类活动轨迹,也展示了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常德被考古专家们誉为 “装满古文化遗址的宝库”,确实当之无愧。

二、重要考古遗址的发现

(二)鸡公垱遗址

鸡公垱遗址位于澧县澧南乡栗木村,面积约 5 万平方米。1988 年经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石制品 200 多件。该遗址是澧水流域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期遗址,也是湖南省最早发现的旧石器点之一。鸡公垱遗址的石器组合为砍斫器、大尖状器、似手斧石器、石球、刮削器等,其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硅质岩等。这里出土的砾石三棱尖状器、厚大石片、石球、似手斧石器等是旧石器时代 “澧水类群” 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三)燕尔洞遗址

燕尔洞位于石门县阳泉乡风堡岭西山角的渫水北岸,有两个相邻约 8 米的洞穴。1990 年的发掘中,1 号洞内出土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 10 余件以及人工加工过的骨器,还有猕猴、豪猪等 20 余种动物化石与烧骨;2 号洞内也发现一批类似器物。燕尔洞出土的人类股骨,是湖南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 “石门人”。此遗址距今约 10 - 2 万年前,证明当时常德先民在此开展狩猎活动,填补了湖南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

(四)华垱遗址

华垱遗址属旧石器晚期遗址,位于新安镇崔家大山脚下的坡地上。遗址内出土大量细石器和陶器,石器以小型为主。这里既靠山也靠水又靠平原,有着优越的人类生存条件。出土的物证表明,当时先民依靠狩猎、捕鱼、种植并存的生活方式,小规模的农业开始出现。据分析,其年代保守估计为距今 1 万年,为我们认识澧阳平原地区早期陶器的起源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五)韩家洞遗址

韩家洞遗址位于临澧县官亭乡天星村九组,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处于澹水右侧一级阶地上,出土的动物化石包括鸟纲、爬行纲和哺乳纲等多种类别,其中纳玛象为湖南省内首次发现。遗址的发掘为探寻古人类早期聚落及澧阳平旧石器时代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六)彭头山遗址

1988 年在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发掘的彭头山遗址,是目前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遗址内发现的磨制精细的石器、多种动物骨骼、家畜饲养的遗存以及大量炭化稻谷壳残痕,证明了当时的人类生活中狩猎占有很大成份,且已兴起原始的家畜饲养业。这里出土的炭化稻谷是我国稻作农业迄今最早的遗存发现,彭头山遗址于 2001 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八十垱遗址

八十垱遗址位于澧县梦溪镇王福村,距今约 7540 - 7100 年间。遗址内发掘出墓葬 100 余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大量植物种子、动物和家禽骨骼及各种骨、竹、木器等。这里发现了距今 8000 年的人工栽培稻谷实粒近万颗,表明澧水流域下游一带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区。同时,遗址内还找到了聚落外围墙和围沟的遗迹,可见当时该地社会经济已有相当水平。

(八)杉龙岗遗址

杉龙岗遗址位于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是 “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 中的考古发掘项目。2011 年出土大批陶片、石制品、植物种子、动物骨骼及水稻植硅体,尤其出土几十粒炭化稻谷,再次证明澧阳平原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三、常德人类活动的意义

常德丰富的考古遗址为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以虎爪山遗址为例,其出土的石制品不仅展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还对研究湖南地区人类文明起源和长江中下游地理、地貌变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鸡公垱遗址作为澧水流域第一处旧石器时期遗址和湖南省最早发现的旧石器点之一,其独特的石器组合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燕尔洞遗址出土的 “石门人” 化石填补了湖南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证明了约 10 - 2 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为研究人类进化和迁徙提供了新的线索。

华垱遗址展示了旧石器晚期先民狩猎、捕鱼、种植并存的生活方式,为研究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的转变提供了实证。

韩家洞遗址出土的丰富动物化石为探寻古人类早期聚落及澧阳平旧石器时代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彭头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的炭化稻谷遗存,证明了澧水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这一发现将人类的农业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杉龙岗遗址的考古成果再次印证了澧阳平原为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进一步巩固了常德在人类农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常德的这些考古遗址共同证明了常德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颠覆了原中华文明 “黄河中心说”。它们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独特贡献,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