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常德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18
常德汉剧和常德花鼓戏作为常德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常德汉剧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以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远及黔东等地。其唱腔丰富,有高腔、弹腔、昆曲三种声腔,现以演唱弹腔为主。弹腔与汉剧的唱腔及板式大同小异,北路(西皮)仍保留有生、旦分腔以前的情况,还有南反北、子母调、台腔、丑脚腔等独特唱腔。伴奏音乐重唢呐吹功,变化丰富。常德汉剧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行,素重生行,有 “生半边” 之说。表演艺术注重 “内八块”“外八块” 的基本功。其代表剧目众多,如高腔戏《思凡》《祭头巾》,弹腔戏《两狼山》《打督邮》以及现代戏《发霉的钞票》等。
常德花鼓戏,俗称 “灯戏”,又称 “喀喀戏”,为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清乾隆、嘉庆年间由当地民间歌舞、傩戏并融合外来腔调综合发展而成。主要唱腔曲调 “正宫调” 借鉴沅水号子和山歌的某些特色唱法,用假嗓翻高八度唱句尾,形成独特的 “金线吊葫芦” 风格。常德花鼓戏以其淳朴的正宫调为主要声腔,结构简明,口语化强,充满乡土风味。代表剧目有《清风亭》《嘻队长》等。剧团坚持下乡演出,创作优秀剧目,荣获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称号。
这些地方剧种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常德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统香制作技艺(熏香制作技艺)” 采用本地香草芷、箫、桂、茅、紫苏、栀子、山苍籽等为原材料,经过分拣、清理、炮制、研磨、筛粉、配伍、调制、窖藏、挤压成型、阴干、窖藏十一大步骤,共 30 余道工序制作而成。制香时间依节气而定,配伍依香方。第一次窖藏后挤压成型,阴干后再进行第二次窖藏,3 - 5 个月后即为成品。
香文化源远流长,屈原在《九歌》中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这是历史记载最早的香文化源头之一。香起源于祭祀,古人通过袅袅上升的烟气传达美好愿望。善德香从 1898 年传承至今已有 120 余年历史。其香气清新飘逸、淡雅宜人,具有醒神开窍、防疫除疾、修身养性之功效。2021 年,该技艺列入第五批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传统香制作技艺在传承人的努力下,正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为现代生活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韵味。
桃源木雕:桃源木雕源远流长,形成于明代,成熟、鼎盛于清代康、乾时期。它融合了宫廷营造艺术与民间雕技,兼具大气与俚俗。雕刻作品造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有上百种刀法技艺,包括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每种刀法运用娴熟圆通。2016 年,“木雕(桃源木雕)” 列入第四批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桃源刺绣:桃源刺绣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夏商时期。针法丰富,以平绣掺针为主,辅以近百种针法。绣出的作品色彩饱满明艳,造型夸张浪漫,极具生命张力。分为绒线绣和挑花两大类,题材多为瑞兽、祥鸟、花草虫鱼及戏剧人物。2021 年,“桃源刺绣” 列入第五批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铜器制作技艺:桃源铜器制作技艺已有 3000 多年历史。采用失蜡法,包括熔蜡、捏模、石膏制模等十多道工序,其中熔蜡、熔铜、熔模、绘图、雕刻是核心工序。制作出的铜器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品种繁多,应用广泛。2021 年,铜器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传统手工艺各具特色与魅力,是常德地区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承载着常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传承中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常德的建筑风格,犹如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展现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窨子屋作为常德的经典建筑,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时期和民国初年,常德街巷中随处可见窨子屋的风采。它融合了徽派建筑和赣派建筑的特色,一般不采用徽派二层建筑风格的粉墙黛瓦,而是采用赣派建筑只有一层的青砖灰瓦风格,同时在上面加了一层低矮的 “鸳鸯走马楼”。
常德的窨子屋与湘西窨子屋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常德窨子屋的封火墙主要用于防火,而湘西窨子屋的封火墙既要求防火又要求防盗,这是因为那时湘西土匪甚多。此外,常德窨子屋的封火墙是用大块阳沟砖砌成的冬暖夏凉灌斗墙。
历史学家吴相湘的回忆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民国初年常德古城的建筑特色。那时的常德是座与外国通商的城市,大河街一带洋行、油行、轮船公司林立。吴相湘家经营的 “立成和油行” 正门在常德大河街仁智桥,内进甚深,可堆放桐油篓数千,后门直达沅江河岸。湘黔各地桐油用帆船运来,起岸至油行后进堆存,候轮船班期再驳运汉口、上海。桐油的贸易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商业发达,大河街也因此被称为 “油码头”。
吴相湘家族居住的窨子屋更是别具特色。他的祖父爱亭公诞育七男,七房人家都聚集于常德东门外百胜巷、贺八巷,屋宇相连,门户相通。1943 年常德会战,日军用火攻,城厢内外房屋毁损严重,但吴相湘家在东门外百胜巷的房屋却巍然存在。吴相湘先生还回忆了家中举办的豪门盛宴,祖父庆寿时演堂戏、摆满汉全席、吃米粉的情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热闹。
民国初年的常德古城,建筑风格独特,既有着传统窨子屋的古朴韵味,又有洋行、油行等商业建筑带来的现代气息,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常德话作为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地区流传的常用方言,虽部分发音带有浓厚的荆楚特色,但与普通话无较大差异,常德以外地区的人还是比较容易听懂的。常德话没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翘舌音及儿化音,发音较为平展。例如,“你” 说成 “灵”,“你们” 说成 “您俺”,“我” 说成 “顽”,“我们” 说成 “顽俺” 等。
本地话:常德作为非省会地级市,人口流动相对稳定,移民对常德方言影响较小。常德话受到最大的冲击来自普通话,导致市区方言分新、中、老派。市区老派方言以旧常德市域,即东门城门口至大小西门地区的口音为准;中派方言大致指 30 岁至 55 岁的常德市民使用的方言;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 30 岁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区的口音为准。
鼎城话:鼎城话即鼎城区所辖地区的方言,大体上保留了常德话的主要特征,但由于鼎城区在沅江两岸皆有属地,造成了区域内部语音不统一。靠近各个郊县的乡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郊县方言影响。鼎城区城区的方言又逐步向常德市区靠拢,年轻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学习和模仿市区的声调。
澧州话:澧县话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入声与阳声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去声很少,往往用阳声和入声代替。津市话和澧县话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是否翘舌,津市话多为平舌音,但调值用词和澧县基本相同。临澧话因在常德和澧县之间,又处于澧水流域,方言特以澧水流域的方言为主,如翘舌音,但在调值方面,入声调值归为了 35 调,这一点应该是受到了常德的影响。
常德话是南北方言碰撞而形成的,被戏称为 “德语”。北方人到常德,能听懂百分之七八十,南方人到常德,也能听懂百分之七八十。常德话的形成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给当地土著语言以巨大的冲击,这是常德话与北方话产生亲缘关系的历史渊源。同时,常德地处洞庭湖西畔,武陵山东侧,南临益阳,北接荆州与襄阳,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得常德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混合区,吸收了各地语言的特点。如常德话的去声跟武汉话极为类似,湖北长江沿线的重要码头和中心城市,如沙市、荆州、宜昌、黄石等都是这个高升的去声调。常德话在武汉话影响下,发生了阴去声对传统标准音的反叛,以升高声调来体现出腔调和韵味,在进一步城市化和汉剧影响下,完成了最终的阴阳去合并,形成了在常澧地区独树一帜的方言。常德话兼容性与可塑性都很强,说常德话的人,很容易学说外地话、普通话。
在常德,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云在青天水在瓶:常德佛教文化》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常德佛教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及地位。在唐宋时期,常德的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是举足轻重的。禅宗花开五枝,其中三枝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的近祖都在常德。曹洞宗的创始人洞山良价就是药山惟俨经云岩昙晟的法孙。德山宣鉴和尚,经雪峰义存由其后嗣开创云门宗和法眼宗。德山缘密是云门宗创始人文偃的法嗣,“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 和 “随波逐浪”,就是他依据其师的机语风格总结出来的。
常德佛教在南岳系的临济宗中也有重要地位。宋僧杨岐方会派的圆悟克勤禅师,应丞相张商英之邀,驻锡石门夹山弘法,他根据云门宗第四代弟子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又经过其门人编撰,成书十卷,并以夹山的别名 “碧岩” 命名为《碧岩录》。此书成为禅学名著,也是临济宗的主要经典。《碧岩录》还是体现茶文化的 “茶禅一味” 的源头,圆悟克勤禅师手书的 “茶禅一味” 四字诀现珍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成为日本世代相传的国宝。
佛教对常德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筑方面,常德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如佛教圣地德山的德山禅院(又名乾明寺),成为当时的名刹。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常德文学艺术的繁荣,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与佛教相关的诗词作品。
常德历史上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桃花源在历史上就被誉为道教 “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桃川万寿宫有 “华夏第二宫” 之称。道教对常德的文化、艺术和建筑也有着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对常德的艺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绘画方面,唐代受道家的影响山水画到了鼎盛时期,画圣吴道子对文学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贺知章等诗人的作品中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子。宋代更是艺术的巅峰,宋徽宗蔡京都是极为崇尚道教,极简主义在宋代最早出现,宋代画用色很少,更摒弃复杂背景,完全继承了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最推崇的瓷器也是天青色,接近天的颜色,全凭自然开裂形成的纹理。
在文学方面,道教对艺术审美领域有着很深的影响。道教思想既指导着艺术创作,也对艺术美的评价标准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魏晋名士多为玄学家,又是道徒,他们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一股仙气。人物品藻更鲜明地体现了道教思想对时人审美心理的影响,反映出道教人格美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常德地区的伊斯兰教信仰中,女性信众不少。伊斯兰教强调顺从和礼仪,女性信众可能通过遵循教法和进行五功(念、礼、斋、课、朝)来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秩序。
伊斯兰教对常德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常德的清真寺建筑通常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建筑特色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内涵。
天主教在常德也有一定的发展。天主教与基督教有一些区别,天主教强调罪与罚,天堂和炼狱,崇拜 “三一真神” 还崇拜圣母玛利亚,并将她称之为圣母,在教堂内部还会挂耶稣和其他神像。天主教最大的特点是有教皇,他们有组织架构,并有阶级之分。天主教使用天主经、圣经、圣母经、圣三光荣经作为经典。
在常德,天主教的建筑通常具有欧式风格,其教堂内部的装饰和布局也体现了天主教的宗教特色。
基督教在常德地区也有众多信徒。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主的宗教,分为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主要教派。其特点之一是博爱,强调爱与仁慈,倡导人人平等。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稣基督的教义,认为通过信仰耶稣可以得到永生。
基督教对常德的文化和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音乐方面,基督教的赞美诗和圣歌对常德的音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常德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当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对常德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常德的多元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