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索县汉代城址攻略

2024-11-21

一、索县汉代城址的辉煌历史

索县汉代城址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公元前 202 年置索县,为武陵郡治。据史料记载,武陵郡是汉高祖时设置,索县作为其中的一个县,管辖地相当于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的部分地方和汉寿县。新莽时期,武陵郡曾改为建平郡,但索县一直有着重要地位。东汉阳嘉三年即公元 134 年,索县更名为汉寿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成为古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索县汉代城址历经多个朝代,从战国、秦、汉、三国、两晋、隋等,历时长达千年。其管辖范围一度十分广阔,包括两湖全境和江西、广东、贵州周边的中南辽阔地域,曾管辖包括长沙国在内的六郡 115 县,是当时中南地域最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汉书・地理志》来看,武陵郡所领十三县,索县置于诸县之首,按惯例郡治亦多置于辖境各县之首,故以索县为武陵郡治,这也进一步凸显了索县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

索县汉代城址坐落于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距离常德市城东仅 15 公里。这个位置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从战略角度看,它处于交通便利之处,便于与周边地区进行交流和贸易。周边地区地形多样,有平原、河流等自然景观。

其临近常德市,使得索县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能够与常德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索县可以借助常德市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自身的经济;另一方面,索县的历史文化也为常德市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此外,城址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为索县汉代城址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有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流,为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如今,虽然历经千年的沧桑,但索县汉代城址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与繁荣。

三、鲜明的特色风貌

(一)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

索县汉代城址作为我省乃至中南地区保存极为完整的汉代以前郡县城址,具有诸多独特特色。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 750 米,南北宽 600 余米。城垣为黄土夯筑,布局规整,保存基本完好。城中筑一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周围有护城河。索县城护城河保护范围明确,四向以原索县城护城河外缘外扩 10 米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也有严格规定,东至张家嘴东侧;南至边鱼岭与地下尾交界处;西至中鼻堰西侧;北至黄腊溪北侧。这种清晰的规划和严格的保护范围,使得索县汉代城址在历经千年风雨后,依然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研究汉代湘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二)丰富的文化遗存

索县汉代城址有着清晰的古城遗址外貌,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城址内遍布汉砖、汉瓦和汉代陶器残片,曾经有村民挖出有铭文 “汉寿城” 字样的古砖和陶器等。2015 年至 2017 年,鼎城区组织专家就索县汉代城址保护进行全方位勘探,2018 年组织开展城址外围抢救性发掘工作,发掘东汉墓葬 12 座,出土文物上百件。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汉代的工艺水平和生活风貌,也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城外东南方向有较多汉墓,其中有的规模较大,传说中的楚平王墓也在其中。城东数十步有崆龙观,观宇虽毁,遗址尚在,古砖古瓦遍地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得索县汉代城址犹如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四、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索县汉代城址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城址呈长方形布局,东西长 750 米,南北宽 600 余米,规模宏大。城分为大小二城,东边为大城,西边为小城,这种独特的布局体现了当时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垣为黄土夯筑,这是古代常见的建筑方式。据考证,东汉时期古人制作城墙主要是用粘土一层一层堆积夯实,将粘土经过高温 “炒熟”,杀死粘土里的种子、蚂蚁等,以防夯筑好后城墙受到来自内力的破坏。历经两千年左右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后,城垣残高仍有 3 至 4 米,宽 12 至 18 米,可见我国古代工匠修筑城池的高超技艺。

城中筑一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一土墙不仅在功能上可能起到区分不同区域功能的作用,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城的四周有护城河,宽约 30 米。在古代,护城河一是可以阻挡敌人攻城,设下一道水的障碍;二来也可以在城中发生火灾的时候取水灭火。可以想象,在古代,这条宽阔的护城河为索县汉代城址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城墙的四角有瞭望台,残高七八米左右。瞭望台在城墙上分外显眼,在古代,战乱期间,士兵可以站在瞭望台上观察敌情,掌握敌军动向,为城内备战提供精确情报。

索县汉代城址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汉代湘北地区的建筑特色和军事防御理念,为我们研究汉代城市建筑和军事防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五、深厚的文化内涵

索县汉代城址作为汉代湘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政治方面,它曾作为武陵郡治,管辖广阔地域,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了众多人口聚居,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上,坚固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以及四角的瞭望台,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这不仅保障了城内居民的安全,也在战乱时期为湘北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据点。索县汉代城址的军事地位在历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经济方面,索县地处交通便利之处,便于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城址内出土的众多文物,如汉代陶器、青铜器等,也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

在文化方面,索县汉代城址更是独具魅力。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址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如汉砖、汉瓦、古陶器等,见证了汉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索县汉代城址还与历史名人有着紧密的关联。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到此,并写过《春望》一诗。诗曰:“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竖牧烧雏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惊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刘禹锡的这首诗为索县汉代城址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后人对这座古城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索县汉代城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其在汉代湘北地区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六、便捷的交通路线

前往索县汉代城址的交通方式较为多样,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1. 公共交通

从常德市区出发,可以先到达常德市汽车东站,这里有开往城址村方向的中巴车。虽然地图软件在选择公共交通时可能没有直接显示结果,但实际上是有班车可以到达的。乘坐中巴车可以较为便捷地抵达索县汉代城址附近。

2. 自驾路线

如果选择自驾,路线也比较清晰。从常德市区出发,沿洞庭大道一直往东,到柏园桥,跨护城河。过柏园桥后继续向东,洞庭大道折而向南,与东溪路平行。在青年路 / 东溪路口左转,跨东溪的是一座浮桥。过浮桥后往东穿过张家堰村,前面又是一条河和另一座浮桥。过马吉河浮桥后,转到 X046 县道,经过李白溪村、栏马口村,最后到达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的索县汉代城址。

3. 骑行路线

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骑行前往索县汉代城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骑行路线与自驾路线部分重合,沿途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景色。早晨出发,沿洞庭大道一直往东,经过柏园桥、东溪路浮桥、马吉河浮桥,再沿着 X046 县道,经过李白溪村、栏马口村,最终到达索县汉代城址。

总之,无论选择哪种交通方式,都可以较为方便地到达索县汉代城址,感受这座古老城址的历史魅力。

七、游玩注意事项

(一)保护文物

索县汉代城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文物是每位游客的责任。在参观过程中,请勿触摸、攀爬或破坏文物遗址。城址内的汉砖、汉瓦等文物虽然遍地皆是,但切不可私自捡拾带走。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们应当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注意安全

城址历经千年,部分城墙、瞭望台等建筑可能存在松动或不稳定的情况。游客在参观时应远离危险区域,避免攀爬残垣断壁,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城址周围的护城河虽然目前还能养鱼,但河水深浅不明,切勿靠近河边嬉戏玩耍。

(三)尊重当地风俗

城址所在的城址村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应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保持文明礼貌,不随意打扰村民的正常生活。

(四)爱护环境

游客在参观索县汉代城址时,应保持环境整洁,不乱扔垃圾。随身携带垃圾袋,将垃圾带走,共同维护城址的自然环境。

(五)提前了解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欣赏索县汉代城址的历史魅力,游客在前往之前可以提前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或听取导游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索县汉代城址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这样在参观过程中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