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常德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25
太浮山,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神秘传说的名山。其得名源于汉代道教祖师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相传黄帝时,浮邱子种苦荬修行于此,“洗药道水,修道太浮”。浮邱子在太浮山上炼丹,这座山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传入常德地区。浮丘子居太浮山修道炼丹,使得太浮山成为道教圣地。山中存有石室,以及玉清坛、丹灶、白鹿洞、十八洞、捣药臼、拜星台、巨人迹等遗迹。还有苦荬岭,相传为浮丘子种苦葜之处。此后,历代修建宫观,至清末尚有铁瓦庙、俗圣观、五通庙、玉皇庙等,香火鼎盛。著名道士黄敬,少读经书,出仕州部从事,后弃世学道于霍山,八十余年又入嵩山修炼,行服炁之法,活到两百岁时竟返老还少。道士王紫阳曾向他请教长生秘诀,黄敬写下《答王紫阳》七言古诗,阐述了大关之中有辅星等长生之法。同时,也为我们整理出道家养生以及改变命运五行的秘法,如重视睡眠、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用气等,让花甲之人也可以有年轻人的身体和心态。
自春秋战国以来,太浮山就留下了众多历史名人的足迹。楚大夫宋玉常滑道河逆水而上经佘市桥而上太浮山,在这里或许他也曾汲取自然之灵,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在云梦开战,到太浮山留有汉王庙和饮马池遗迹,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的金戈铁马。明太祖朱元璋追赶汉王陈友谅至太浮山,黑沙溪因刮七天七夜的黑沙风救了陈友谅性命而得名,这里居住着的数百户刘姓山民,据传是陈友谅之后裔,且至今尚存陈刘不通婚的习俗。明末清初,李自成被吴三桂追赶至太浮山,太浮山成为天然屏障,为其缓解危机起到了巨大作用。后来,李自成为感恩大浮山,捐巨资将太浮山大庙翻修并扩建。清代杨瑛、黄道让等数十位著名诗人常登山游览,题咏太浮山之诗文不下数百首,为太浮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太浮山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山,更是革命老根据地。民国 4 年,贺龙、袁任远在此山活动留下多处遗迹。1928 年 5 月,袁任远等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石门南乡起义,在太浮山附近的盘塘、陬市、石板滩、雷家铺、长岭岗、蔡家岗、佘市桥、珠日桥、陈二铺、衍嗣庵等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形成了一个东抵临澧佘市桥,西至慈利老棚及五雷山,南至桃源界溪河,北接石门城南会垭山,纵横 200 余里的太浮山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仅威胁周围 5 县国民党政权,而且省垣为之震惊。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在地图上把太浮山勾为红圈,标为 “清剿” 重点。8 月上旬,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失败,部分干部、队员被迫退出以太浮山为中心的南乡根据地,转移到石门西北山区活动,在贺龙同志的领导下,北乡的武装斗争更大规模地展开了,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湘鄂西根据地一部分。
中日常德会战,太浮山成为抗击日军的湘北要塞,在山脊长矛岭尚有战壕遗迹。太浮山的革命历史,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壮丽篇章。
太浮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山体为扇形,地势奇特,拥有 99 岭和 33 岔,系沅澧之名山。山上奇峰峻峭,如 “浮山二十四景” 之中心景观 —— 第一峰,孤峰飘缈倚长空,远近山河入望中。还有顿笔峰秀削尖颖,如顿笔形状;三台峰与顿笔峰等三峰品峙,尽显峻秀之姿。层峦叠翠,谷幽崖险,常年白云缭绕,岚气腾腾,仿佛人间仙境。山下水库星罗棋布,松竹掩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站在山顶远眺,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一望无际,巍巍群山,直接苍穹。每一处景色都如一幅天然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太浮山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堪称临澧生物物种基因库。森林植被覆盖率达 99.8%,有国家一级、二级植物 16 种,银杏、刺楸、杜仲、香樟、楠木、紫檀、皂英、香果树、红椿、三尖杉、黄檗等珍贵植物遍布全山。每到春天,映山红、土荆花等奇花异草漫山遍野,成为花的海洋。还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23 种,穿山甲、水獭、果子狸、虎纹蛙、猛禽、麂子、野猪、大蟒等动物在这里生活,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乐园。
太浮山还发现了大面积野生柃木生长。太浮山景区坐落于临澧县城西南约 12 公里处,主峰金顶海拔 605 米,地势奇特,山上奇峰峻峭,山下湖泊棋布,气候湿润,森林负氧离子高,植被覆盖率达 97.3%。此次发现的柃木,多生于滨海山地及山坡路旁或溪谷边灌丛中,叶子和花均与桂花相似,别名叫山桂或者野桂花。柃木不仅是中药材,其花更是华南地区珍贵稀有的野生冬蜜蜜源植物,冬桂花蜜有天然的淡淡桂花香味,颜色较百花蜜略白或呈米白色,口味独特、纯净无杂,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同时还具有清热利湿、补中益气、解毒润燥、美容养颜等功效,在古代则是皇室专用 “贡蜜”。太浮山海拔地势高,生态环境好,冬桂花沁蜜量大,是优质蜜源地,也为太浮山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此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鸦也现身常德临澧太浮山浮山水库一带。白颈鸦属雀形目、鸦科类,全长约 48 厘米。除颈后、上背、颈侧及前胸为白色并形成颈圈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智商高于普通鸟类,已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太浮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这些珍稀动物提供了栖息之地,也充分体现了太浮山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和珍贵性。
太浮山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夏日气温平均气温不到 20℃,凉爽舒适,是享受夏日清凉的绝佳去处。太浮山气候属于舒服惬意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6.5℃ - 16.7℃,属于常德市的低温中心,森林负氧离子高,宜居宜养,身心舒畅。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炎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清凉。每到夏天,太浮山满眼堆绿,翠色欲流,登顶远眺,层峦叠嶂,由近及远,由深入浅,恰如一幅慢慢铺陈的山水卷轴,美不胜收。
太浮山位于中国湖南省临澧县城西南 12 公里处,石门县城东南约 40 公里,处于临澧、桃源、石门、鼎城四县交界,有 “鸡鸣四县” 之称。
这座山脉地理位置独特,处于多县交界之地,使其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临澧县城出发,只需行驶 12 公里,便能抵达太浮山的脚下,开启一场充满惊喜的自然与历史之旅。而从石门县城出发,约 40 公里的路程也并不遥远,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太浮山的主峰为太浮金顶,海拔 605.5 米。站在主峰之上,视野开阔,可俯瞰四县的壮丽景色。周边的山峦连绵起伏,与太浮山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太浮山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别具特色。由于处于四县交界,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这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成为了众多动植物的家园。
太浮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众多名人雅士、帝王将相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为太浮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太浮山成为了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太浮山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又使其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自然爱好者还是历史文化追求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太浮山自汉代中叶至清代末年,是佛道两教兴盛和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太浮山成为了宗教圣地,历代修建了众多宏伟的寺庙。至清末,这里尚有金顶大庙、铁瓦庙、汉王庙、俗圣观、王通庙、玉皇庙、浮山寺、二水寺、观音寺、广乐寺等。这些寺庙分布在太浮山的各个角落,见证了太浮山的辉煌历史,也成为了洞庭 48 福地之一。
金顶大庙作为太浮山的标志性建筑,屹立在主峰之巅。其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庙内供奉着众多神祇,香火旺盛,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铁瓦庙以其独特的铁瓦屋顶而闻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汉王庙则承载着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在太浮山留下的历史遗迹,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浮山寺又名明月堂,建于唐代,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观音寺、广乐寺等寺庙也各具特色,为太浮山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太浮山的建筑特色独具一格,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如浮邱子修道炼丹之仙人洞,在西北方半山腰,仿佛一头巨大狮子自天而降,洞口即狮口,由高约 80 厘米、粗约 10 厘米的三根小石柱顶住。这个独特的洞口设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智慧。
走进仙人洞,内有捣药凹、炼丹台,仿佛还能看到浮邱子当年在此炼丹的场景。还有元大德四年雕刻的碑文,这些碑文记载了太浮山的历史和文化,为后人研究太浮山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仙人洞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洞内的亿万吨天然红砂岩组成的狮头、狮口形成的洞穴可容数百人活动,洞穴野幽,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此外,太浮山的寺庙建筑也体现了独特的风格。寺庙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寺庙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寺庙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讲述着太浮山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寺庙的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太浮山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佛道两教的文化内涵,也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色。这些建筑与太浮山的奇峰峻峭、层峦叠翠、谷幽崖险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太浮山,这座充满诗意的名山,承载着丰富的诗词文化。自元代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使其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诗山。
元代柿溪州学政刘世英多次游历浮山,被秀奇的风景触动,吟出《仙炼浮邱》,表达了对家乡浮山的钟情。他崇尚儒教,信奉道教,捐巨资修建道溪书院和佘市桥,最终在浮山升仙,足见浮山之魅力。
明代著名诗人杨瑛的名句 “洞庭一点万山东” 生动描绘了浮山第一峰的雄伟气势。他生长在浮山,对浮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其诗作《东游草集》中,太浮山二十四景维妙维肖,景景含情。“几度濡毫浇碧海,有时挥翰写青天” 展现了顿笔峰的气势;“洛女凌波风细细,湘娥照月影娟娟” 刻画出荷花泉的秀奇娇美;“盈盈绿水映青渠,草圣何年此结庐” 仿佛描述了文人墨客在此结庐泼墨的场景;“石根秋水绿漪漪,云是汉皇饮马池” 记录了当年汉楚之争时汉高祖在此饮马驻屯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宋玉在浮山脚下生活了漫长岁月,他的许多骚赋在此写就,代表作《九辩》或许就是浮山精气孕育而成。汉代名将马援在浮山铁瓦寺召开军事会议,并留下壮丽诗句。清代的黄道让多次游览浮山,登高远眺,一气吟出三首《登太浮山第一峰》同题律诗,不仅写出了浮山雄伟高大的气势,还饱含哲理。
太浮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从古代宋玉、刘世英、杨瑛、黄道让到近代的林伯渠、丁玲,黄右昌等,他们都受浮山的滋养。如今,浮山脚下活跃着一支农民诗词队伍,成立了浮山诗社,出版了多辑《浮山新韵》,他们的优秀作品被《中华诗词》《湖南诗词》所青睐,为浮山的诗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太浮山是湘西北四大道教圣地之一,自汉代中叶至清代末年,道佛两教兴盛。浮邱子在此山上炼丹得道,山上有浮山寺,又名明月堂,建于唐代。嗣后,历代修建宫观,至清末尚有金顶大庙、铁瓦庙、汉王庙、俗圣观、王通庙、玉皇庙等,香火鼎盛。
其中,金顶大庙屹立在主峰之巅,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庙内供奉着众多神祇,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铁瓦庙以独特的铁瓦屋顶闻名,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汉王庙承载着汉高祖刘邦的历史遗迹,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仙人洞在西北方半山腰,仿佛一头巨大狮子自天而降,洞口由三根小石柱顶住,内有捣药凹、炼丹台和元大德四年雕刻的碑文,充满神秘色彩。洞内可容数百人活动,洞穴野幽,宁静神秘。
太浮山的寺庙建筑多采用传统中式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屋顶覆盖琉璃瓦,阳光照耀下闪烁金色光芒。墙壁绘有精美的壁画,讲述着太浮山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这些建筑与太浮山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山水画卷。
太浮山是革命老根据地,贺龙、袁任远在此山活动留下多处遗迹。1928 年,袁任远等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石门南乡起义,形成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区。起义在太浮山附近的多个地方开展游击战争,纵横 200 余里,不仅威胁周围 5 县国民党政权,而且省垣为之震惊。虽然后来起义失败,但部分干部、队员在贺龙同志的领导下,北乡的武装斗争更大规模地展开,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湘鄂西根据地一部分。
中日常德会战,太浮山成为抗击日军的湘北要塞,在山脊长矛岭尚有战壕遗迹。太浮山的红色历史,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壮丽篇章。如今,太浮山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常德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 和 “常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每年接待数百家单位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太浮山景区围绕 “红色 + 绿色” 的发展思路,以 “连红线” 为工作主线,立足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打造红色高地。
太浮山景区严格实行 “预约、限量、错峰” 的要求。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游客的游览体验和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暂不接待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游客以及持黄色、红色健康码、体温超过≥37.3℃的游客,这是对所有游客负责的表现,确保景区内的人员健康安全。
进入景区时,游客需主动出示健康码、行程卡、新冠疫苗接种记录,配合景区工作人员做好体温检测、信息登记。这一系列的检查措施是为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保障每一位游客的安全。只有大家共同遵守这些规定,才能让景区的游览环境更加安全、有序。
在景区游玩期间,全程正确佩戴口罩,与其他游客保持安全距离,不扎堆、不聚集。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遵守游玩规范,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也能让大家更好地享受景区的美景,避免因人群拥挤而影响游览体验。
穿着舒适的运动鞋,因为游玩过程中需要走不少山路。太浮山地形复杂,山路崎岖,穿着舒适的运动鞋可以更好地保护脚部,让游客在行走过程中更加轻松自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鞋子不合适而导致的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带上足够的水和零食,随时补充能量。在游玩过程中,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水分,因此准备足够的水和零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注意防晒和防蚊虫。太浮山的自然环境优美,但阳光也比较强烈,蚊虫也可能比较多,做好防晒和防蚊虫措施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享受游玩的过程。
景区有专门的停车场,停车方便。如果想要住宿,可以选择周边的民宿,环境优美,价格也比较实惠。周边的民宿不仅可以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还能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乡村的宁静和美丽。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住宿方式,让自己的太浮山之旅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