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常德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26
凌津滩镇有着丰富的历史变迁。民国年间,这里为碧云乡。解放后,改名为新湘溪乡。到了 60 年代,分为一甲城公社和马石公社。1995 年,由于境内国家投资 40 亿元的重点工程凌津滩水电厂定址开工,一甲城公社和马石公社合并为凌津滩乡。2002 年,经上级批准撤乡建镇,成为如今的凌津滩镇。
2015 年,凌津滩镇部分区域划归夷望溪镇管辖。在历史的长河中,凌津滩镇不断发展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凌津滩镇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许多值得一提的特点。其地理位置优越,西扼滇、黔要冲,东抵湘北腹地,南跨大坝公路桥与 319 国道贯通,北沿桃凌公路与 1848 线相连。当地党委、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重点工程,从战略高度制定了城镇近期发展规划。目前,投资 100 万元的凌津大道主体工程完工,镇卫生院搬迁完工,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在农业方面,凌津滩镇一直有着自己的特色。域内盛产水稻、油菜、薯类,主产楠竹、油茶、木材、茶叶。其它有生猪、鲜鱼、柑桔、牛羊。农业农作物播种面积达 59550 亩,其中粮食作物 40500 亩,总产 12150 吨;经济作物中油菜栽种 13608 亩,总产 1360 吨;现有茶园 4500 亩,产茶叶 250 吨;果园 850 亩,年产水果 180 吨。实有山林 13 万余亩,其中油茶林 3600 亩,年产油茶籽 400 吨;木材年采伐量 150 立方米,楠竹年采伐量 20 万根。当年发展肉猪 21000 头,出栏肉猪 20000 头,发展家禽 30 万羽,出笼 27.5 万羽;肉类总产 850 吨。水面养殖 4500 亩,总产量 1750 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321 元。
在工业方面,全镇境内现有工业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近 1000 家;专业种养户近 100 户,工业年产值达 2.2 亿元。专业户人均生产加要纯收入 3000 元以上。特色产品现有桃源县马石无公害茶生产基地,茶厂的精制茶叶加工技术,使其产品 “川凌银毫” 享誉海内外。此外,还有流传千百年的手工大宝纸、方兴未艾的竹器制作等。
资源丰富也是凌津滩镇的一大特点。矿产有金刚石、黄金、铝、镁等;药材有黄姜、杜仲、三七、乌柏、竹生菌等;用材林有松、樟、梓、竹等;经济林有柑桔、板栗、油茶等;野生动物有穿山甲、白鳝鱼、香果狸、獾子、野猪、竹根猪、甲鱼、鳖龟等;旅游景点有 “穿石” 奇观,脍炙人口;“水上悬棺”,江南一绝;大坝雄姿,威武壮观,“水星” 流云,美不胜收;还有 “七星” 洞的神秘,“脚板” 岩的传说,铜鼓山的美景,金龙寨的静谧。
随着时代的发展,凌津滩镇也在不断进步。近年来,凌津滩镇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桃源县 “农业科技直通车” 开进凌津滩镇,举办培训班,给农民传授超级稻栽培技术;创建 2 个百亩超级稻高产栽培示范点,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当年,堡子村示范户姚云田种的 20 亩超级稻,亩产达到 805 公斤,让种了一辈子田的 “老把式” 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通过 “科技直通车” 的培训引导、示范推广,今年,该镇超级稻种植面积发展到 2.3 万亩,成为全县超级稻万亩示范基地;其亩均产量达到 750 公斤,堡子村千亩展示基地亩均产量达到 830 公斤,农民种超级稻人均现金收入达 4286 元;培养出一批种植大户、种田能人。
同时,凌津滩镇在油茶产业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凌津滩镇是桃源县重点油茶产区乡镇之一,拥有传统油茶面积 4 万余亩。近两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围绕兴林强镇,努力提升油茶产业经营水平,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宣传发动、政策鼓动、科技推动、样点带动、机制促动等措施,组织 280 余户,投入 300 万余元,建立了四处高产油茶示范片,新造良种油茶 1500 余亩,预计 8 年可进入盛产期,亩均产油 70 公斤以上。改造低产油茶林 600 余亩,估计当年每亩可增产茶油 20 公斤以上。目前,全镇形成了发展油茶的热潮,5 年内可对全镇的油茶低产林进行全面改造。
超级稻种植
桃源县 “农业科技直通车” 开进凌津滩镇,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超级稻种植技术和希望。通过举办培训班、创建百亩超级稻高产栽培示范点,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如今,凌津滩镇超级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去年 3 月,“农业科技直通车” 带着超级稻来到凌津滩镇,举办培训班,传授超级稻栽培技术。当年,堡子村示范户姚云田种的 20 亩超级稻,亩产达到 805 公斤,让 “老把式” 们大开眼界。今年,该镇超级稻种植面积发展到 2.3 万亩,成为全县超级稻万亩示范基地,亩均产量达到 750 公斤,堡子村千亩展示基地亩均产量达到 830 公斤,农民种超级稻人均现金收入达 4286 元,培养出了一批种植大户和种田能人。
油茶产业
凌津滩镇是桃源县重点油茶产区乡镇之一,拥有传统油茶面积 4 万余亩。近两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围绕兴林强镇,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油茶产业。
镇党委、镇政府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宣传发动、政策鼓动、科技推动、样点带动、机制促动等措施,组织 280 余户,投入 300 万余元,建立了四处高产油茶示范片,新造良种油茶 1500 余亩,预计 8 年可进入盛产期,亩均产油 70 公斤以上。改造低产油茶林 600 余亩,估计当年每亩可增产茶油 20 公斤以上。目前,全镇形成了发展油茶的热潮。
凌津滩镇三印村制定油茶开发总体规划,决定抢抓国家重视发展油茶产业的机遇,利用村内现有油茶林资源优势,对全村的油茶林进行低改和新造。该规划分三年实施,目标是力争在三年内对全村的低产油茶林进行全面改造。目前,该村对油茶林开发的总体规划面积为 2500 亩,其中低产改造 1000 亩,新造 1500 亩,并提出组建油茶产业协会,负责该村油茶产业项目工程的实施和后期管护。
凌津滩镇牧马口村与常德市大地农林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油茶项目开发合同。合同约定,由大地农林有限公司开发牧马口村境内的荒山,进行油茶开发产业;牧马口村把林地流转给大地农林有限公司经营,最终收益按公司与林农 4:6 分成模式实行。
马石无公害茶 “川凌银毫” 享誉海内外,还有手工大宝纸、竹器制作等特色产品。
桃源县马石无公害茶生产基地的 “川凌银毫”,以其精湛的精制茶叶加工技术,赢得了广泛赞誉。此外,流传千百年的手工大宝纸、方兴未艾的竹器制作等特色产品,也展现了凌津滩镇丰富的民间工艺和传统文化。
“穿石” 奇观脍炙人口,伸到沅江里的山体中间空着,山顶有伏波宫。
“穿石” 奇观是凌津滩镇的一大特色景点,山体伸到沅江里,中间空着,形成独特的景观。山顶的伏波宫,更是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
“水上悬棺” 江南一绝,给人恐怖神秘感。
“水上悬棺” 作为江南一绝,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它的存在让人充满好奇,同时也带来一种恐怖的神秘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大坝雄姿威武壮观。
凌津滩镇的大坝雄姿威武壮观,展现了现代工程的宏伟气魄。它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七星” 洞神秘传说是诸葛亮南征布阵疑兵用的。
“七星” 洞充满神秘色彩,传说中是诸葛亮南征布阵疑兵所用。这一传说为 “七星” 洞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让人不禁想象当年的战争场景。
龙膺隐居地文人墨客在此绘画写作,其乐无穷。
龙膺隐居地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他们在这里绘画写作,享受着宁静与创作的乐趣。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马援石室伏波将军马援开凿避暑,擂茶传说流传于此。
马援石室是伏波将军马援开凿的避暑之地,这里流传着擂茶的传说。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沧桑,品味古老的文化。
石马形似马的巨石,传说涨水时营盘州上的马游到此处变成。
石马是一块形似马的巨石,传说涨水时营盘州上的马游到此处变成。这个传说为石马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成为了游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营盘洲马援当年安营扎寨之地,河里挖沙卵石时曾挖出箭矢。
营盘洲是马援当年安营扎寨之地,这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河里挖沙卵石时曾挖出箭矢,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战争故事。
凌津滩镇位于桃源县西南部,距县城 35 公里,滨临沅水。其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东临剪市镇,与剪市镇接壤,为两地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西与兴隆街、龙潭镇隔江相望,隔江而望的地理位置使得凌津滩镇在文化和经济上与这两个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北靠佘家坪和泥窝潭镇,这种相邻关系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南经凌津滩电厂大坝与寺坪乡毗连,属深丘陵区。深丘陵的地形地貌赋予了凌津滩镇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凌津滩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桃源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枢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西扼滇、黔要冲,东抵湘北腹地,成为连接西部地区和湘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南跨大坝公路桥与 319 国道贯通,使得交通更加便捷,为物资运输和人员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北沿桃凌公路与 1848 线相连,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凌津滩镇的地理位置还为其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滨临沅水,使得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灌溉、水上运输和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周边的丘陵地形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此外,凌津滩镇还有着众多的旅游景点,如 “穿石” 奇观、“水上悬棺”、大坝雄姿、“七星” 洞等,这些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之,凌津滩镇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它在桃源县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凌津滩水电厂作为五强溪水电站反调节电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重要的功能地位。
从外观上看,凌津滩水电厂由堆渣坝、发电厂房、泄洪闸、船闸及混凝土重力坝等建筑物组成。坝顶高程 65.5m,坝顶全长 915.11m,最大坝高 52.05m,展现出宏大的规模和雄伟的气势。左岸堆渣坝段全长 242.36m,最大坝高 33.5m,与其他部分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水电厂的整体框架。
厂房为河床式,厂坝段全长 180m、宽 88.65m、高 52.05m。厂房内设 9 台单机为 3 万 kW 的灯泡贯流式机组,这种机组具有独特的优势。单机引用流量 403m³/s,额定水头为 8.5m,转轮直径 6.9m,机组间距为 20m。副厂房分为下游副厂房和左副厂房两部分,下游副厂房沿尾水平台布置,左侧副厂房布置在主安装场下游侧,长 40m、宽 9.24m。安装场由主副安装场组成,主厂房左侧为主安装场,净宽 45m,主厂房右侧为副安装场,净宽 35m。
泄洪闸坝段长 305m,为开敞式布置,共 14 孔,每孔净宽 18m,闸墩宽 4.5m。利用地形设两种堰顶高程:左侧 5 孔深槽部位闸孔堰顶高程为 35m,右侧 9 孔位于礁滩部位闸孔堰顶高程为 36m,中间用导墙分隔布置。每孔工作门采用平板定轮门,每扇工作门由一台 2×1600kN 的盘香式启闭机进行操作。泄洪消能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左消力池长 30m、净宽 130.5m、池底高程 32m;右消力池长 30m、净宽 175.5m。尾坎型式为差动式尾坎,坎顶高程分别为 35.0m 和 37.0m。左消力池末端设海漫,长 20m。
通航建筑物采用单级船闸,船闸坝段长 30m。船闸由上、下游引航道、上闸首、下闸首和闸室组成。闸室尺寸为 120m×12m×2.5m(长 × 宽 × 槛上水深)。设计通航年货运量 250 万 t,最大船队尺寸 109.0m×10.8m×1.6m(长 × 宽 × 吃水深)。船闸输水系统采用集中输水方式。右岸混凝土重力坝全长 77.75m,最大坝高 39m。
凌津滩水电厂以其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先进的设备,不仅在发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改善沅水中下游航运条件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水上运动起点区是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功能。
该区域用于水上运动比赛时发令和运动员、裁判员休息。这里建有 2500 米国际标准赛道,为各类水上运动比赛提供了优质的场地。赛道起点区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建筑设计上,起点区充分考虑了功能性和美观性。建筑内部设有舒适的休息区、现代化的设备设施,为运动员和裁判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从起点区望去,柳叶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湖堤上杨柳风姿绰约、湖面上舟帆点点、树林里白鹤翻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比赛时,这一波清水就变成了运动健儿劈波斩浪的竞技场,而长长的环湖观光带则变成了看台,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视觉盛宴。
如今,这里不仅是水上运动的重要场地,也成为了游客们观赏柳叶湖美景的好去处。起点区周边还建有观景楼等设施,游客们可以登上观景楼,鸟瞰柳叶湖的全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这里也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凌津滩见证了从民国到现在的历史变迁,有着丰富的乡镇发展故事。这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承载着独特的使命和价值。民国年间为碧云乡,解放后改名为新湘溪乡,60 年代分为一甲城公社和马石公社。1995 年,因国家重点工程凌津滩水电厂定址开工,一甲城公社和马石公社合并为凌津滩乡,2002 年撤乡建镇。2015 年,部分区域划归夷望溪镇管辖。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凌津滩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凌津滩吸引众多文人墨客游历,留下诸多作品,如龙膺、杨嗣昌等在此留下的文字记载,使这里充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龙膺,明末湖广武陵(即今常德市)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约卒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他既是文士,有诗文传世,创作《金门记》和《蓝桥记》两部传奇,还能武,策马疆场立有武功。晚年引退,归休于柳叶湖畔的亭园 “濦园”。龙膺出生于书香世家,其家族在明代中叶以降是武陵望族,出了不少名人。龙膺第进士之后,授新都推官,善断疑案,被誉之为 “神君”。他曾上《谏选宫女疏》,批评万历皇帝选宫女给百姓造成极大灾难,出于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稷兴亡的关切,犯颜直谏,展现出大智大勇。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明朝时期官员。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考中进士后,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和兵备副使等职位。他主张与清朝主动和解,同时坚决主张镇压农民起义军,提出 “四正、六隅、十面网” 的战略。杨嗣昌自幼学习各种知识,著有《杨嗣昌集》《薛文清公年谱》《武凌竞渡略》等作品。
这些文人墨客的作品和事迹,为凌津滩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氛围和历史价值。
夷望溪被称为常德的 “小桂林”,景色秀美、山水怡人,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传承着夷望溪人在生活艰辛中创造的古老文明。
凌津滩镇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保存完好的古迹加上文人墨客的游历作品,使其风光充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 “穿石” 奇观,伸到沅江里的山体中间空着,山顶有伏波宫,宫门上有对联:“升腾东汉冠三辅,暑避南天第一峰”。“水上悬棺” 江南一绝,给人恐怖神秘感。大坝雄姿威武壮观,展现现代工程的宏伟气魄。“七星” 洞神秘,传说是诸葛亮南征布阵疑兵所用。龙膺隐居地,文人墨客在此绘画写作,其乐无穷。马援石室,伏波将军马援开凿避暑,擂茶传说流传于此。石马形似马的巨石,传说涨水时营盘州上的马游到此处变成。营盘洲马援当年安营扎寨之地,河里挖沙卵石时曾挖出箭矢。
这些景点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传承着夷望溪人在生活艰辛中创造的古老文明,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常德地区的天气变化较为复杂,尤其是在凌津滩这样的地方,天气状况可能会对游玩体验产生较大影响。如遇大旱天气,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从曾经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桃源凌津滩大旱受 “大伤”,成片的稻田枯萎,漫山的竹林枯黄。该镇面积大,有 13 万多亩山林,2.9 万稻田,大小水库 16 座,但总库容有限,且地势较高,沅水只能缓解临近 2 个村的 “渴”,其它村只能望水哀叹。以红鹤村为例,村里最高处海拔接近 700 米,平均高度也在海拔 350 米以上,水库一干,山坡和山顶上的田只能干着急,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此外,凌津滩镇的油茶基地也会在大旱中受灾,如群山油茶基地受近段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旱情。
水上活动安全:在凌津滩游玩时,若进行水上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严格遵守景区规定。凌津滩水电站作为重要的水利设施,周边水域情况较为复杂,游客在水上活动时要时刻保持警惕,穿戴好必要的救生设备,避免发生意外。
山区防滑:凌津滩镇周边有山区,在山区游玩要注意防滑,特别是雨后山坡较滑。山体滑坡是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了解山体滑坡的征兆和防范措施非常重要。比如滑坡前缘坡脚处,岩土体出现上隆或凸起现象,并形成放射状裂缝;滑坡后缘出现张性裂缝,并迅速扩展等都是山体滑坡的征兆。防范措施包括选择安全地带修建房屋,不要随意开挖坡脚和在斜坡上堆弃土石,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等。如果遇到山体滑坡,要保持沉着冷静,迅速判断出正确的逃生方向,注意保护好头部,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当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
凌津滩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不随意丢弃垃圾。凌津滩镇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 “穿石” 奇观、“水上悬棺”、大坝雄姿等,这些景点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共同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后人也能欣赏到凌津滩的美丽。同时,市水利局第五党支部曾赴桃源县开展以 “走进凌津滩・保护水资源” 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增强了周边群众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我们作为游客,也应该积极响应,为保护凌津滩的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