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常德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259号
2024-11-27
孟姜祠又名贞烈祠,始建于明嘉靖甲午年夏天。其建造背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明代李如圭在《贞烈祠记》记载,孟姜祠由当地官员商议修建,并经巡抚增修,塑像祠中,表其祠曰 “贞烈”,堂曰 “百炼”。这一举措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孟姜女贞烈品德的敬重与推崇。
孟姜女故事在当地早有记载,且流传广泛,成为了常德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时孟姜女适范郎,范郎被征去筑长城,孟姜女于嘉山之顶筑台望夫,后亲往长城寻觅。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厚的情感内涵。
相传在嘉山脚下,有一姜姓老者和一孟姓老者,他们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都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两人结邻而居,常在一起饮酒吟诗,自得其乐。遗憾的是,他们过了不惑之年,膝下都还没有儿女。一次,姜姓朋友找来一些葫芦瓜的种子,在后花园两户人家隔墙处辟出一块菜地,把种子播下。过了些日子,偌大的一块菜地,偏偏只生出一棵葫芦苗。姜家对这棵独苗格外金贵,悉心护理。这瓜苗也很有灵性,一天一天地沿着隔墙爬升,伸进了孟家的庭院。到了挂果的时候,独独只结了一个瓜,挂在了孟家庭院,颜色淡绿,表面光洁,甚是惹人喜爱。孟、姜两个朋友对这个在姜家长苗、在孟家结果的葫芦更加精心照护,商量着等瓜成熟了,一家一半,大家都尝尝鲜。葫芦瓜在孟、姜两家的期盼中一天一天长大,到了成熟的时候,已经长成了一个十几斤重、金黄金黄的葫芦瓜。一天,孟、姜两个朋友乐呵呵地把金葫芦从藤架上摘下来,摆在桌子中央,准备饮酒尝瓜。正在高兴的时候,只听那金葫芦一声响,自然而然地炸开了一条缝,里面传出女孩 “苦哇、苦哇” 的哭叫声。他们一愣,都说这就奇怪了,怎么还有小孩的哭声?等他们弄明白这哭声是从葫芦里传出来的时候,两双大手不约而同地从里面抱出了一个小女孩。他们庆幸老天有眼,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宝贝女儿。可是这孩子又究竟算是谁家的孩子?给她取个什么名字呢?两个朋友有些为难了。姓孟的朋友说:“这苗是你栽的,就是你的孩子了。” 可姓姜的朋友说:“这瓜结在你的家里,那就应该是你的孩子。” 最后,两个好朋友都说:“那就是我们两家共同的孩子,就取我们两人各自的姓作为她的名字吧。” 于是,这个葫芦里孕育出的小女孩就叫孟姜女。
在两家父母的悉心呵护下,十多年以后,孟姜女出落成了一个姿容清丽的大姑娘,满脸都是温柔,满身尽是秀气,两家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总想着如何使秦朝江山永固万代。有一天,有个术士从东海给他带回一卷天书,说有关秦王朝生死存亡的谋略都在这天书里头。可这书上的字奇形怪状,大臣们都没法认得。秦始皇派人叫来宰相李斯,把这个差事交给了他。李斯回到家里,左看右看,最后认出了 “亡秦者胡也” 这五个字,于是给秦始皇献计说,只有赶快修建一道万里长城,才能抵挡住胡人的进攻。秦始皇觉得有理,决定把原来燕、赵、秦三段长城连起来,重新加固,并在险要处筑建要塞。他要大将蒙恬带领先前抗击匈奴的三十万士兵接着担负修建长城的任务,同时下旨从各地征集八十万民夫。
那时,澧县城内有一位书生叫范喜良,他出身于殷实之家,从小知书达理,只是到他成人之时,已是家道中落,便被第一批征到了长城工地。秦始皇见范喜良是个书生,便给他封了个监工的差事,还赐给他一匹乌骓宝马,叫他沿线督工,三天跑一个来回。没想到范喜良却把秦始皇的话听成了一天跑三个来回,没有两天,就把皇上赐给的那匹宝马给累死了。范喜良吓得要命,连夜悄悄地逃了。他没命地跑呀跑,不知跑了多少天,终于逃回了澧县,可人还没有进得家门,就发现追捕他的公差已守候在他家门口。范喜良大惊失色,转头就跑。
范喜良东躲西藏,不觉逃到了嘉山脚下。一天,他发现身后好像又出现了公差的身影,情急之下,翻墙进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园子,攀上一棵大桂花树躲藏起来。只见园内有一口池塘,碧绿荷叶丛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他不知道,这儿正是孟姜女家的后花园。看看日已当头,范喜良估计那些抓丁的没有追来,正准备从树上下来回家。忽然花园门口传来嬉笑声,想不到孟姜女和一个丫鬟走进花园,见没有外人,就关好园门,来到桂花树下的荷花池边,宽衣解带,跳进水里沐浴。烈日炎炎,范喜良蹲在树上憋了老半天,眼见两个黄花闺女在水中洗澡,蜷缩在树上大气也不敢出,只觉口干舌燥,浑身冒汗。突然,孟姜女发现自己洗澡的水面倒映着一个人影,抬头一看,见一个男人躲在树上,慌忙中折来荷叶遮住玉体,羞红的脸庞犹如娇艳荷花,大声喝道:“何方歹徒,竟敢偷窥姑娘沐浴!” 丫鬟慌忙寻找衣服,先替小姐穿上,自己也匆匆理好妆,马上拿来竹篙,对着树上乱戳。范喜良知道闯了大祸,红着脸溜下树来,喃喃地说:“我没看见!我没看见!” 丫鬟举起篙子说要打,范喜良并不躲闪,反而说:“打吧,我不该到这里来,就是打死我也不会恚怨你们。” 丫鬟听他这么一说,倒没了主意,望望小姐,询问怎么办。孟姜女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她仔细打量范喜良,见这个年轻人虽然穿着寻常,但相貌堂堂,不像偷鸡摸狗之徒,不免消了几分气恼,生了几分怜悯,便吩咐丫鬟:“问问他,为什么到这里来!”
自此,孟姜女与范喜良相识相知,两人一见倾心,私订终身。然而,好景不长,范喜郎还是被官府抓走,押送边关修筑长城。孟姜女在家天天望夫归来。过数年,孟姜女决心亲往长城寻觅,她不畏艰险,踏上了漫长的寻夫之路。
孟姜女的故事在常德地区流传千古,她的贞烈品德和对爱情的执着深深感动着后人。孟姜祠的建立,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传奇女子,传承她的精神。孟姜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常德人民对美好品德和真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孟姜女贞烈祠地处湖南省澧县境内,位于澧县县城以东 15 千米的嘉山良种场内。嘉山与周边山水相依,位置独特。嘉山位于澧水之畔,山水环绕,为孟姜女贞烈祠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秀美。这里交通便利,距离县城不远,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较为便捷。
嘉山周边的自然风光秀丽,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山上植被丰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生机勃勃;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红叶满山,如诗如画;冬天,银装素裹,宁静祥和。嘉山的自然风光与孟姜女贞烈祠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孟姜女贞烈祠所在的嘉山良种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游客们可以在欣赏孟姜女贞烈祠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此外,孟姜女贞烈祠周边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如望夫台、绣竹、石镜等。这些景点与孟姜女贞烈祠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旅游景区。游客们可以在游览孟姜女贞烈祠的同时,顺便参观这些景点,了解更多关于孟姜女的传说和历史文化。
常德孟姜祠共有二进六间,整体布局严谨而有序。主堂为百炼堂,堂内立着孟姜女神像,端庄而圣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孟姜祠的前部分为门,古朴的大门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仿佛是连接古今的通道。门的设计简洁而庄重,承载着岁月的沉淀。走进大门,便来到了中堂。中堂宽敞明亮,是举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场所。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时期的特色,雕梁画栋,工艺精湛。
除了门和堂之外,孟姜祠还有山门、大殿、后殿等建筑。山门作为孟姜祠的入口标志,气势恢宏,给人以庄重之感。大殿则是整个祠庙的核心建筑,建筑风格宏伟壮观,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后殿相对较为宁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沉思和缅怀的空间。
孟姜祠的贞烈祠有阴刻楷书碑文 “孟姜故宅”,这四个字苍劲有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孟姜女的故事。碑文的字体端庄秀丽,体现了当时的书法艺术水平。
山上有望夫台、绣竹、石镜等古迹。望夫台是孟姜女企盼丈夫回归的驻足之地,相传孟姜女登临山顶,倚石而立,深情眺望远方,期盼着丈夫的归来。日薄西山时,她跪石叩拜,仍不忍离去,步步回首。年深日久,竟把那块望夫石磨得锃亮滑润,至今仍清晰可见一条深深的光滑膝痕。望夫台旁的绣竹摇曳生姿,情韵袅袅。传说绣竹是孟姜女拄上山的一杆枯竹因受孟姜女的眼泪浸泡而神生的竹子,由于越来越茂密,肥厚宽大的竹叶遮挡了眺望的视线,于是她从头上取出一根绣花针,一针一针把叶子划成了头发那样的细丝。从此,这片山上长出的都是如丝的翠竹。山下还有一四方石,尺许,光明可鉴,传为姜女镜石。镜石想来别有深意:何日迎君归,对镜理云髻。镜石可是孟姜不忍喜郎归来时看到自己一付枯槁面容而置?这些古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增添了孟姜祠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山下有记孟姜事古碑,虽然古碑已不存,但它曾经见证了孟姜女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的流传。这些古迹与孟姜祠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
孟姜祠所在的嘉山,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台旁有绣竹,微风拂过,绣竹摇曳生姿,情韵袅袅。这片绣竹仿佛在诉说着孟姜女的故事,传说绣竹是孟姜女拄上山的一杆枯竹因受孟姜女的眼泪浸泡而神生的竹子,由于越来越茂密,肥厚宽大的竹叶遮挡了眺望的视线,于是她从头上取出一根绣花针,一针一针把叶子划成了头发那样的细丝。从此,这片山上长出的都是如丝的翠竹。
山下有镜石,那是一块四方石,尺许大小,光明可鉴。传为姜女镜石,想来别有深意:何日迎君归,对镜理云髻。镜石可是孟姜不忍喜郎归来时看到自己一付枯槁面容而置?镜石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回忆着孟姜女的往昔岁月。
此外,山上还有恨石、浣衣石等迹址。山上树木萧疏,旷览无际,江山如画。站在嘉山上,俯瞰四周,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澧水环绕,美不胜收。嘉山的自然风光与孟姜祠的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孟姜祠作为孟姜女专祠,载在祀典,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地方政府设有专款祭祀,春秋二仲地方官均前往致祭,体现了对孟姜女的敬重和对其贞烈品德的推崇。每年还为神像更换寒暑新衣,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了孟姜祠的一大特色。
孟姜女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千古,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贞烈的品德深深感动着后人。孟姜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品德和真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孟姜女的精神力量,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孟姜祠的存在,也为后人研究孟姜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众多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故事,丰富了孟姜祠的文化内涵。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孟姜祠,了解孟姜女的生平事迹,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总之,孟姜祠的特色亮点在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这里的绣竹、镜石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而孟姜女的故事和祭祀传统则赋予了孟姜祠丰富的人文内涵。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孟姜祠的独特魅力。
孟姜女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夫送寒衣,其故事体现了坚贞的爱情观。孟姜女与范喜郎的爱情故事在常德澧县地区流传千古,成为了当地爱情忠贞的象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孟姜女不畏艰难险阻,一心只为寻找自己的丈夫。她的执着和坚定,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孟姜女在得知丈夫被征去筑长城后,于嘉山之顶筑台望夫,这份深情令人动容。她日复一日地守望着,期待着丈夫的归来。当得知丈夫可能遭遇不幸时,她毅然踏上了漫长的寻夫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她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她的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和利益之上,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这种纯粹的爱情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孟姜女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忠诚和坚持。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应该像孟姜女一样,坚定地守护自己的爱情。她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心中爱情忠贞的代表,激励着后人追求真挚的爱情。
自秦以来,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姜女的故事在常德澧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自秦朝开始,这个故事就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传颂着孟姜女的贞烈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古代,澧人常常以诗歌、戏曲等形式来表达对孟姜女的敬仰之情。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艺术,也让孟姜女的故事得以传承下来。例如,明清以来,文人孟姜女吊古诗词就有上百篇,戏曲《嘉山孟姜女》、歌曲《孟姜女》、歌舞剧《秦时明月》等当代艺术创作亦层出不穷。
孟姜女传说还与流传区域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游傩、供傩、傩戏等活动在民间流传不绝。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孟姜女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爱情传说,更是一部反映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史诗。它见证了秦朝的暴政和人民的苦难,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姜女的故事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如今,孟姜女贞烈祠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年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孟姜女的精神力量,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
总之,孟姜女的故事在常德澧县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艺术,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孟姜女故事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孟姜女贞烈祠常年对外开放。门票方面,景区收取一定费用,具体价格可在景区官方网站或现场咨询处查询。
游客在游玩孟姜女贞烈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在参观古迹时,要严格遵守景区规定,不得随意触摸、破坏文物。尤其是在望夫台、绣竹、石镜等古迹处,避免攀爬或做出可能损坏古迹的行为。同时,在祠内行走时,注意脚下台阶,防止摔倒受伤。
孟姜女贞烈祠周边的餐饮选择较为丰富。有一些特色的农家乐,提供当地的美食,如澧县特色菜肴等,让游客在游玩之余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在住宿方面,周边有一些民宿和经济型酒店可供选择。例如距离景区不远的地方有一些环境优美、价格适中的民宿,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这些配套设施为游客的游玩提供了便利,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享受旅游的乐趣。